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3-19 16:14:31
三、檢驗下面每小題中X的值,找出方程的解。
、、X-16=20 (X=18 X=36)
、凇5.2+X=11 (X=16.2 X=5.8)
、邸 +8=30 (X=38 X=22)
、、6-X=42 (X=10.2 X=1.8)
板書設計及課后反思:
等式的性質(zhì)(一)
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 個數(shù),所得的結(jié)果仍然是等式。
X+10=50
解:X+10-10=50-10 …… 根據(jù)等式性質(zhì) (1)寫“解”
X=40 …… 化簡等式 (2)等號對齊
(3)檢驗
教材簡析:在過去的小學數(shù)學教材里,學生是應用四則計算的各部分關系解方程。這樣的思路只適宜解比較簡單的方程,而且和中學教材不一致。《標準》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和中小學教學的銜接出發(fā),要求小學階段的學生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方程。因此,本單元安排了關于等式性質(zhì)的內(nèi)容,分兩段教學:
第一段是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shù),結(jié)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零的數(shù),結(jié)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學等式的性質(zhì)以后,都及時讓學生運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方程。
1) 在直觀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學等式的性質(zhì)。
教材仍然用天平的直觀情境教學等式的性質(zhì)。因為在兩臂平衡的天平上,左右兩邊物體的質(zhì)量發(fā)生相同的變化,天平的兩臂仍然保持平衡。這種現(xiàn)象能形象地表示等式的性質(zhì),有利于學生的直觀感受。
例3教學等式的一個性質(zhì)。教材設計了四組天平圖,每組左邊的天平圖表示變化前的等式,右邊的天平圖表示變化后的等式,從左邊的等式到右邊的等式,反映了等式的性質(zhì)。上面的兩組圖揭示的是等式的兩邊都加上一個相同的數(shù),仍然是等式;下面的兩組圖揭示的是等式的兩邊都減去相同的數(shù),仍然是等式。四組圖的內(nèi)容綜合起來就是等式的一個性質(zhì)。教材精心設計每組天平上物體的質(zhì)量,第一組圖寫出的是不含未知數(shù)的等式,在左邊的天平表示20=20以后,右邊天平的兩邊各加1個10克的砝碼,看圖填寫20+()○20+()。學生在兩個括號里都寫“10”,在圓圈里寫“=”,聯(lián)系天平兩邊各加10克都變成30克,而天平仍然平衡的現(xiàn)象,體會填寫的等式是合理的。這樣就首次感知了等式的兩邊都加上同一個數(shù),結(jié)果仍是等式。第二組圖寫出的是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從x=50到x+20=50+20的變化和比較中,對等式兩邊都加上相同的數(shù)有進一步的感受。第三組圖寫出的等式兩邊都用字母a表示砝碼的質(zhì)量,圈出a克砝碼并畫上箭頭,表示去掉它的意思。聯(lián)系已有經(jīng)驗,這里的a代表許多個數(shù),這組天平圖與等式概括了眾多等式兩邊減去相同數(shù)的情況。第四組圖在方程x+20=70的兩邊都減去20,不但又一次表示了等式性質(zhì),而且與解方程的方法十分接近。
另外,這道例題的8個等式中,有7個讓學生在圓圈里填寫“=”組成等式,這是引導學生切實關注等式有沒有變化。右邊的四個等式分別讓學生在括號里填出同時加上或減去的數(shù),有利于發(fā)現(xiàn)等式的性質(zhì)。
例4看圖列出方程,學生先從圖中能得到求x值的啟示:
只要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各去掉10克的砝碼。聯(lián)系等式的性質(zhì)與方程x+10=50的特點,理解“方程兩邊都減去10”的道理:
等式的兩邊都減去10,左邊就剩下x,x的值只要通過右邊的計算就能得到。另外,例4的編寫還注意了三點:
一是示范了解方程的書寫格式,強調(diào)等式變換時,各個等式的等號要上下對齊,教學時必須嚴格遵循;二是求得x=40后,通過“是不是正確答案”的質(zhì)疑,引導學生根據(jù)“左右兩邊是不是相等”進行檢驗;三是在回顧反思求x值的過程基礎上,講了什么是“解方程”。這些都是以后解方程時反復使用的知識。
第4頁“練一練”第1題,為了使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方程的左邊已經(jīng)加上25(或減去18),右邊應該怎樣?這是剛開始教學解方程時的設計。通過在方框里填數(shù),在圓圈里填運算符號,引導學生正確應用等式的性質(zhì),體會解方程的策略和思路,理出解方程的關鍵步驟。學生在方框里填數(shù)一般不會有問題,在圓圈里填運算符號可能會出現(xiàn)錯誤。要通過交流和評價,幫助他們正確掌握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同時減去相同的數(shù)。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