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0 10:36:29
幼兒園數學教育目標體系的再認識
計算是幼兒數學教育目標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幼兒園階段的計算目標,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理解加減法的含義,二是準確計算。以往我們的數學教育實踐過多地關注了如何讓幼兒進行準確計算,但在學前階段,幫助幼兒體驗和理解加減法的含義是主要任務,也是準確計算的基礎。
幼兒加減運算概念的發(fā)展經歷三個水平,即從動作水平(借助實物操作進行加減運算)、表象水平(借助具體情境進行加減運算)逐步發(fā)展到概念水平(直接運用抽象符號進行加減運算)。相對應的,計算活動也應該循序漸進,貫穿整個幼兒階段,而不應該集中在大班完成計算訓練。下面我們圍繞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fā)展特點,討論開展計算活動的重點與指導方法。
3歲左右:通過說唱兒歌的方式體驗“增加”和“減少”
3歲左右的幼兒可以通過說唱數字兒歌、講故事,或者在游戲情境中正數、倒數,以體驗“增加”和“減少”的含義。比如教師引導幼兒邊說兒歌《猴子和鱷魚》,邊做手指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感知數量的遞減:
5只猴子蕩秋千,嘲笑鱷魚被水淹。(一只手5指張開,左右搖擺表示5只猴子蕩秋千)
鱷魚來了,鱷魚來了!(另一只手4指并攏和大拇指一分一合,表示鱷魚嘴巴一張一合)
啊嗚!啊嗚!啊嗚!(1只猴子被鱷魚吃掉,表示猴子的那只手藏起1根手指)
4只猴子蕩秋千,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啊嗚!啊嗚!啊嗚! (同上)
1只猴子蕩秋千,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手握成拳,表示沒有猴子了)
在手指游戲中并不要求幼兒進行加減運算,但幼兒在游戲情境中體驗到了數量的“多1”或“少1”,獲得了加減法的初步經驗。
4歲左右:利用操作材料和故事情境,理解、創(chuàng)編并解決數字故事
4歲左右的幼兒已經有初步運用表象進行加減運算的能力了,他們能夠憑借生活經驗和熟悉的情境產生積極的表象活動,使問題得到正確解答。這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加減運算,但可以看出數字故事在學習加減運算中的作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