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5-29 14:24:56
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填寫在記錄表中。
3.講解給白糖加熱的方法和注意點。
師演示。提示用蠟燭的外焰加熱。再出示長勺要求手握在長勺柄的頂端,以免手燙著。然后將紙包的白糖倒入長勺,移到蠟燭外焰加熱。觀察時眼睛不能湊太近以免傷著眼睛,因為加熱過程中會有氣泡冒出,不能靠太近。加熱結束,一定要把湯匙放在盤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觸。加熱結束后,不能用手去摸加熱的部分。在觀察白糖變化的同時還要觀察蠟燭的變化。(出示溫馨提示)
4.學生進行加熱白糖的活動,并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
5.交流觀察到的現(xiàn)象。
狀態(tài)變化:顆粒狀---液體狀---糊狀---固體狀
顏色變化:白色---褐色----黑色
氣味變化:白糖香味---焦味
6.白糖充分加熱后留下的黑色的東西還是原來的白糖嗎?說明了什么?(說明白糖在加熱過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質。)板書:產(chǎn)生新的物質。
7.蠟燭燃燒后又有什么變化呢?蠟燭燃燒變成了什么?課外閱讀資料。
四、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
1.閱讀課本中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
2.師生共同總結:像白糖加熱、蠟燭燃燒、鐵生銹那樣會產(chǎn)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 像彎曲銅絲,撕碎紙片,豆沙混合,只改變物質的形狀、大小、狀態(tài)等,沒生成新的物質的變化,稱為物理變化。
3.聯(lián)系生活:根據(jù)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你能說說下列物質變化中哪些屬于物理變化,哪些屬于化學變化?(玻璃打破,鐵器生銹,木柴燃燒,濕衣服晾干,物體落地,食物腐敗。)
五、拓展延伸。
1.討論:白糖加熱發(fā)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有沒有產(chǎn)生物理變化?
2.蠟燭燃燒發(fā)生化學變化中有沒有產(chǎn)生物理變化?
3.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4.總結:在變化中能產(chǎn)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不能產(chǎn)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變化不單純屬于物理或者化學的變化,有時像糖加熱和蠟燭燃燒一樣同時出現(xiàn)。做個有心人,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的一些變化究竟屬于哪一種。
板
書
設
計 2物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沙子 + 豆子 = 沙子 + 豆子 —→ 沒有產(chǎn)生新物質 —→ 物理變化
加熱白糖 = 新的物質 —→ 產(chǎn)生新物質 —→ 化學變化
課外活動 繼續(xù)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物質發(fā)生的變化。
生成預見 在比較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過程中,會有一些學生糾纏于細微的變化,如沙子粘在豆子上,豆子好像變了一點顏色等,這是值得肯定的嚴密、細致的態(tài)度。但這是細節(jié),從大方向來看,我們應該把握物質本身是否發(fā)生了變化,沙子還是沙子嗎?豆子還是豆子嗎?這是觀察的核心。
在加熱白糖的過程中,蠟燭也在不斷地燃燒,它也在同時發(fā)生著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蠟燭熔化是物理變化,液體的蠟燭油氣化后燃燒是化學變化。這個現(xiàn)象,也希望學生在加熱的過程中能夠觀察到,這又與前一節(jié)課中的觀察內容聯(lián)系起來。
課堂評估 1. 獲得混合沙和豆子、加熱白糖的觀察研究活動經(jīng)歷。
2. 學生的實驗操作是否嚴謹、規(guī)范。
加熱白糖變化記錄表
年 月 日 第 小組 記錄員
加熱前 預測 加熱后的變化
白糖
溫馨提示:
1.手握勺子頂端;
2.放外焰加熱;
3.眼睛不能靠勺子太近;
4.加熱結束不能用手去摸加熱部分;
5.加熱結束后把勺子放在盤子里;
6.運用多種感官觀察白糖的變化、蠟燭的變化;
課外閱讀資料:
燃燒充分的蠟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蠟燭中的氫元素與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溫度高,轉化成水蒸氣飛散到空中。由于水蒸氣和二氧化碳都是無色的,所以看不到。如果蠟燭燃燒不充分,還會產(chǎn)生部分碳的成分,可以拿鐵器在燭焰上掠過,上面會留下碳黑的痕跡。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