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4-01 12:14:44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2018年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早梅》《新柳》《北 陂 杏 花》教案設計,希望對教師教學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古 詩 三 首教材說明
早 梅〔解題〕
本篇是唐代詩人張謂的一首七言絕句。自古詩人以梅花入詩者不乏佳作,有人詠梅的風姿,有人頌梅的神韻……這首詠梅詩,則側重寫一個“早”字。寒冬剛過,百花未開,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際,為世界帶來生機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無數文人墨客踏雪尋訪,尋覓這凌寒獨放的早梅。在遠離道路的溪水橋邊,詩人終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韻味十足。表面上寫梅花,實際卻是在寫詩人與早梅傲寒獨發(fā)的高潔品質在精神上的契合,與詩人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
〔結構分析〕
全詩共4句,前兩句寫一樹寒梅傍橋開放,后兩句寫人們以為那是經冬未消的白雪。
〔語意理解〕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迥”,遠。“傍”,靠。詩的第一句既寫出了寒梅的潔白如玉,又照應了“寒”字。“白玉條”寫出了早梅凌寒獨開的風姿。乍暖還寒時節(jié),梅花已放,可見其早。第二句寫這一樹梅花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一個“迥”字,一個“傍”字,寫出了“一樹寒梅”獨開的環(huán)境。
“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冬雪未銷。”
“發(fā)”,開放。“經冬”,過冬。“銷”,這里指冰雪融化。第三句說一樹寒梅早發(fā)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應首句,是詩人把寒梅疑作是經冬而未消的白雪。一個“不知”加上一個“疑是”,寫出詩人遠望早梅似雪非雪的迷離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一樹近水先發(fā)的寒梅,詩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表現(xiàn)得恰如其分。
〔寫作特點〕
轉折交錯,首尾照應,物我合一。
張謂此詩,從似玉非雪、近水先發(fā)的梅花著筆,寫出了早梅的形神,也寫出了詩人探索尋覓的認識過程。并且透過表面,寫出了詩人與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讀者透過轉折交錯、首尾照應的筆法,自可領略到詩中悠然的韻味和無盡的意蘊。
新 柳
〔解題〕
本篇為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詠物詩,描繪了楊柳的形態(tài)、色澤和動感,側重寫柳枝之長、柳色之新以及新柳與春水的關系,并在其中摻入了詩人的自我。通過寫一樹新柳贊美了一切新生的事物。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活潑、新穎、意趣和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沖破江西詩派冷僻生澀的藩籬而表現(xiàn)的特色———“誠齋體”的特色。
〔結構分析〕
全詩共4句,前兩句寫淺黃色的柳條輕拂水塘,后兩句寫是水中的倒影使柳條變長了。
〔語意理解〕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柳條百尺拂銀塘”寫的是遠景。“百尺”的柳條都收入眼簾,池水閃耀著銀色的光芒,只有遠觀才能攝入這樣長的垂柳,只有從斜處設定視角,才能看到水面的銀光。這句詩以“百尺”狀柳條,伏下了一個“長”,與篇末緊相呼應;寫塘則冠以“銀”字,給水面鍍上了柔美的亮色;又寫了和煦的春風———一個“拂”字就帶來了春的消息。既是“拂”,則風之柔和、柳之婀娜、春之初至都是意在不言中了。“淺黃”更明白地緊扣了題意,“且莫”二字,傳神寫照,流露出詩人愛惜新柳的深情。淺黃的新柳象征著初春,等到了深青,就已經是晚春了。所以對新柳之情也是對新春之情。“且莫”可作“切莫”解。這句仍是寫遠景。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景引他長。”
原來柳條是蘸不到水的,它之所以能達“百尺”之長,是因為水中柳影把它“引伸”的緣故。詩人漫步賞柳,由遠而近,視線也由上而下,從岸上柳條,寫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只用了一個非常親切的“引”字,就把柳影,也就是把新柳、把整個畫面寫活了。
〔寫作特點〕
1.注重直觀,活潑新穎。
2.詠物抒懷,情真意切。
北 陂 杏 花
〔解題〕
本篇為宋代詩人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寫的是傍水的杏花。這首絕句寫于王安石貶居江寧(今南京)之后,可以說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
〔結構分析〕
全詩共4句,前兩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后兩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