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3-30 13:22:44
幼教網(wǎng)整理了關(guān)于2018年滬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竊讀記》教案設(shè)計,希望對教師教學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設(shè)計理念】 教學是一種價值導引,蘊含著教育者的價值選擇和價值預設(shè);教學也是一種自我建構(gòu),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動地生成的過程。教學過程不只是授受,而是信息加工的過程、發(fā)現(xiàn)探索的過程和人格形成的過程。(這個教學理念很有水平,值得學習.實際上最好的教學就是這樣一種"對話"的過程.)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正確讀寫文中詞語。(在整個設(shè)計中,沒看到具體落實方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主要內(nèi)容,體會“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從教學論上看,整個設(shè)計呈現(xiàn)的方式不太合理) 4.學習作者通過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目標2一樣,這是語文學科的本色,也應該是重頭戲,) 【課前準備】 ⒈教師準備:竊讀記(節(jié)選)印發(fā)給學生 ⒉學生準備:搜集讀書故事。 【課時安排】 1~2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shè)計意圖】
一、從“竊”中明了文意
師:同學們在假期都讀過哪些書?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給大家講一講。師:(出示課題)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和讀書有關(guān)的文章?吹竭@個課題你有什么感受?想了些什么?(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師:老師在課前查了字典,知道“竊”的含義有三種,①偷;②偷偷地;③謙指自己。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你認為應該選擇第幾種解釋?(第二種)[設(shè)計意圖]學生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暑假來到課堂,需要一個調(diào)整學習心理的過程,需要一種漸入佳境的過程。教師應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學生的交流,介紹自己在假期中的讀書心得,營造自然和諧的課堂氛圍。因為是本學期第一次閱讀課,學生預習課文情況可能不盡如人意(少數(shù)學生可能還來不及將課文通讀一遍),因此出示課題后教師的問話方式能夠面向全體學生,引發(fā)不同層次的閱讀期待,如“覺得題目很怪,想知道文中到底寫了件什么事?”“‘竊’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只聽過‘偷竊’‘竊賊’,‘竊讀’是什么意思?”“讀書是一件光彩的事。作者為什么要‘竊讀’?”……)初讀之后讓學生選擇字典中詞語的解釋,既是對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情況反饋,也是良好學習習慣的以身示范。 (這個導入非常好!實在,扎實.)(根據(jù)兒童的閱讀心理,初看到"竊讀記"這樣一個題目,一般心里都會產(chǎn)生一些好奇和疑問。這也符合寫作者的意圖——題目總是要吸引人的注意或思考的。因此從促進兒童思維發(fā)展的角度都可以這樣問:你覺得這個題目會寫些什么內(nèi)容?你對關(guān)于這個題目的什么問題感興趣?然后引入整個學習過程,這對培養(yǎng)兒童的思維是有利的。而一般兒童的問題也有思路可循,比如:為什么要竊讀?怎么竊讀?對作者有什么影響或改變?——這也是暗合了寫作的邏輯。)
二、從“竊”中品味愛書之情
師:瀏覽課文,看看哪一句話直接寫出了作者“竊讀”的滋味?勾劃下來。(“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竊讀”伴隨著一種復雜的感受。你能從文中讀出作者竊讀的酸、甜、苦、辣嗎?從課文中找一找相關(guān)句子,劃一劃,讀一讀。選擇你自己的方式再來讀書,大聲讀、輕聲讀、默讀都可以,一會兒與大家交流。(生讀書、交流)(我以為這種問題方式是帶有教師意圖的,直接指向某個答案的問題——“作者愛書”。這種思考方式不是學生的閱讀方式。學生是不會這樣去閱讀和思考的,因此我以為這種不合理的提問方式并不能促進兒童閱讀思維能力的養(yǎng)成。)(因此關(guān)于這一環(huán)后面的教學設(shè)計,愚以為都不可取。我以為在采取“你能從文中讀出作者竊讀的酸、甜、苦、辣嗎?”這個好的問題外,是否可以這樣去設(shè)計:讀書既是一種精神享受,也是一種思維的體操,讀書需要思考,比如:我讀懂了什么?對我有什么作用(價值)?我感受到了什么?《竊讀記》這一類文章,寫的是作者小時侯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這樣的文章,作者肯定有很多感觸,這也是我們讀書時要特別留意,仔細咀嚼的。然后提問:“你能從文中讀出作者竊讀的酸、甜、苦、辣嗎?”——這樣設(shè)計,主要是引導學生注意不同類型文章的區(qū)別,注意作者在其中可能存在的寫作意圖和傾向。這種閱讀注意能比較快樂而正確地理解文章的重點。——繼續(xù)思考:(1)作者自己怎么看待她的這段生活經(jīng)歷的?也既問題:讀書影響(改變)了她嗎?(2)這個故事影響或改變了你嗎?——找出文章中的某句話或某個行為來交流。——這樣設(shè)計,是符合“對話”教學的主旨的:由書本走向人,對話由文本和人,作者和學生,生活世界和兒童世界構(gòu)成。) 師:忍受了腿酸腰麻、饑腸轆轆,經(jīng)歷了擔憂恐慌、懼怕痛苦,最終體驗了驚喜快樂、滿足幸福。在酸甜苦辣的交織中,作者卻仍舊說“我很快樂”。你從中體會到什么?(對書的摯愛)詩人徐志摩曾這樣形容讀書的愉悅:“如聽到絕妙的音樂,五官受了感動,精神上復新了一般。似乎每一個字有靈魂,它們在那里活潑地跳躍著。許多字合起來,就如同一個絕大的音樂會,很和諧地奏著音樂。這種美的感覺,音樂的領(lǐng)會,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間覺得,不能分給旁人的。”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說一說。(生交流)師:(出示句子)“你是吃飯長大的,是讀書長大的。”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生感情朗讀)預設(shè)回答: “吃飯能讓身體成長,讀書能獲取精神的養(yǎng)分,讓自己成熟、豁達。” “讀書和長大有相類似的地方。讀書的滋味是豐富的,酸甜苦辣都有,人生就像一本書,成長的過程也包含酸甜苦辣,逆境中更能磨練人的意志。” …… [設(shè)計意圖]年幼的林海音愛書也愛到了如癡如醉的境界,那欲罷不能、欲說還休的渴求,那內(nèi)心交織的復雜情緒,既烙印著兒童的天真,也有著超出年齡的傷感。讓學生用味覺的“苦”“辣”“酸”“甜”去含英咀華,直接而直觀,個中滋味定能涌上心頭,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有學生會抓住“餓得饑腸轆轆”體味其勞苦,有的會找“害怕被書店老板發(fā)現(xiàn)”后的辛辣,有的讀“我的腿真酸哪”品其酸,有的讀“合上書,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感悟讀書的甘甜。如果說酸甜苦辣還只是感性的,表象的,讀懂作者心靈深處的一個“愛”字,則是深入其骨髓。“跨進店門,踮起腳尖,從大人腋下鉆過去,把短發(fā)弄亂了,沒關(guān)系?偹銛D到里邊來了。”“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結(jié)合自己的切身體驗,學生能形成共鳴。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