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3-27 12:22:03
2.多讀。
3.看注釋,查字典,理解重點詞的意思。
4.在理解每句話的基礎上明白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5.提出不懂問題。
二、 按預習要求逐項檢查預習情況
1.通過課外查閱資料,關于這篇文章的出處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 學生介紹有關資料。
(2) 老師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進行補充。
劉向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的后代,屬于漢室宗親,所以他特別關心漢王朝的興衰,他著名的兩本書《新序》和《說苑》都是專供帝王閱讀的書籍。主要目的用于勸諫。《說苑》一書共20卷,《螳螂捕蟬》是其中第九卷“正諫”中的一個小故事。作者劉向寫這個小故事能給人以怎樣的啟迪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2. 檢查朗讀:
。1) 誰愿意第一個把課文朗讀一遍。
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讀的是否正確、流利,停頓是否合理。
(2) 評讀,再指讀。
。3) 練習讀出一點兒古文的味道。
A.老師示范讀第一句。B.學生體會讀。C.指名讀,齊讀。
3.檢查字詞的理解。
。1)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課件顯示整篇課文,“其”字加點)
A.文中這么多的“其”字你們都理解了嗎?誰能一邊讀課文一邊說說“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別指的是誰或什么?
。ㄖ敢蝗苏f)其他同學作裁判,看他和你理解的是否一樣,如果認為他說的不對,可以隨時舉手訂正,看誰判斷準,反應快。
B.理解了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ㄕn件把所有帶“其”的句子及解釋全部顯示)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了解同樣一個“其”字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象這樣的字或詞很多,它需要我們結合上下文才能理解,這也是我國古代文學語言藝術的一大特色,同學們以后還會深入的學習。
(2)檢查注釋中沒有的、必須通過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點字詞的意思。
子(你) 是(這,此) 務(追求) 悲(動聽)
(學生逐個講解自己所查的重點字詞的意思,課件重點出示這四個字的意思。)
注:“悲”在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中均沒有“悲鳴”的解釋,學生大多選“悲哀”,這里老師須引導學生理解“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時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著動聽的歌,這“動聽”的意思是從古代漢語詞典中查到的。有許多字古今的意思差異很大,所以同學們要想深入學習古文還要預備一本工具書——《古代漢語詞典》。
4.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1) 自己練習。
。2) 指名講故事內(nèi)容。
。3)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 提出不懂的問題
1.老師把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1)少孺子為什么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2)吳王為什么不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
2.學生小組合作,展開討論,解決這兩個問題。(可結合課外資料談)
3.全班交流
。1) 少孺子為什么要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呢?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個故事(課件顯示“故事”)。
。2) 學生結合當時的形勢來說一說。(課件顯示“春秋形勢圖”)
A.學生談。
B.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點是什么。(找出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
C.老師操作課件,并給予進一步補充:如果吳王為了奪取地盤而攻打楚國,就可能使吳國遭到巨大損失,甚至丟掉整個江山?梢娚偃孀訉Ξ敃r的形勢看得非常清楚。
D.少孺子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勸阻吳王不要攻打楚國,要考慮周到,通盤謀劃。)
E.既然目的是這個,直接向吳王講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呢?他當時是怎么想的?
。ㄒ龑W生想象少孺子聽了吳王“敢有諫者死!”這個命令后的心理活動,認識到直諫不行,不見又不忍心眼看著自己的國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懷丸操彈,游于后園,”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吳王的注意,趁機講這個故事。
。3)吳王為什么沒有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呢?
A.少孺子的目的達到了嗎?讀讀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意思?(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B.吳王說:“好!”他在夸贊什么?
。1) 少孺子聰明
。2) 少孺子機智、勇敢。
。3) 少孺子忠心愛國。
C.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吳王在夸贊少孺子的同時還在為自己沒有攻打楚國而慶幸,為國家有少孺子這樣的棟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說了一句“善哉!”(生讀)
應當重重獎賞的忠臣,能殺嗎?——不能。
四、 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1.吳王決心伐楚,態(tài)度極其堅定時,他是怎么說的?
A.學生自讀
B.學生體會讀。
C.指導學生有語氣地讀
D.全班體會讀
2.指導學生對比朗讀吳王的話。
A.指名前后對比讀。“敢有諫者死!”——“善哉!”
B.全班對比讀。
C.師生合作對比讀。
3.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與理解自由朗讀全文。
五、學生談學完這篇課文后的收獲或體會
A.可以談對課文道理的理解。
B.可以談對文中兩個人物的看法。
六、 教師小結,布置作業(yè)。
同學們的感受很深,這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一直流傳至今的原因;厝ヒ院蟀阉诚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和同學一起合作,編排一個課。灰部梢园l(fā)揮想象,練習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