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3-11 17:14:29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2018年滬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登金陵鳳凰臺》教案設計,希望對教師教學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教學目標
1、體會詩歌通過寫景、懷古所表達的特定的思想感情。
2、能運用比較、想像、聯(lián)想、品味關鍵詞語等方法鑒賞詩歌。
說明:
“詩可稱為中國的宗教”(林語堂語)。中國是詩的國度,古典詩歌燭照古今,金陵又是六朝古都,學生容易對此產生興趣。古典詩歌既傳承中華文化,又能在情感共鳴中濡染學生心靈,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在具體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再造想象以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并獲得精神上的感染和愉悅,是教學的最終目的,這個目的當然要借助于理解具體詞語、詩句,分析藝術手法這些手段。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千萬不能把手段當成目的,研究具體詞語、具體詩句是為了領會作者詩歌整體中蘊藏的思想感情,不能為了詞句而詞句。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把握詩人登臨懷古抒發(fā)的獨特情懷,理解詩人李白。
2、 難點:能從意象、典故入手把握懷古與傷今的內在關系,學會鑒賞。
說明:
聞一多曾提出,學習、研究古典詩歌要有兩個原則:一是帶讀者走進古典的那個時代,二是把古典帶到讀者的時代。前一個原則是提醒大家注意作品的時代民俗文化背景;后一個原則是要求大家介入作品,把作品當成是自己參與或者目睹的事件,領會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系。所以教學中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自由探討爭鳴的空間和時間,建立師生平等交流的平臺,促使學生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話題導入
激發(fā)興趣
1、余秋雨先生說過,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不是死,而是懷古之情、興亡之嘆。確實如此,中國古代詩歌中,懷古詩詞占了很大一部分。金陵,一個被六個朝代君主選為國都的地方,一個風景優(yōu)美、歷史悠久的臨江之處,自然成為了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爭相游覽之地。唐懷古詩中,以金陵為吟詠對象的數(shù)不勝數(shù)。你知道金陵是哪六朝的國都?以金陵為吟詠對象的詩歌有哪些?這些詩歌主旨的共同之處是什么?
1、交流以金陵為國都的六個朝代的相關知識。(東吳、東晉,以及南北朝中的宋、齊、梁、陳,這些朝代統(tǒng)治的時間加到一起才270多年,政權更迭頻繁。 )
2、回憶初中學習過的有關金陵的懷古詩作。(劉禹錫的《烏衣巷》和《石頭城》,杜牧的《江南春絕句》和《泊秦淮》,李商隱《南朝》和《詠史》等,都抒發(fā)了歷史滄桑變化的興亡之嘆。)
找準話題能使學生更快進入課堂。讀這首詩歌可以讓學生了解到金陵古都的相關歷史,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相關懷古詩作的回憶也便于學生調動已有的積累,更輕松地進入本詩的學習。
從標題入手理清思路
以金陵為懷古對象的詩歌中,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是較早的一首。交待背景: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它的旨趣是什么呢?
齊讀。結合題目,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找出詩歌點題以及懷古寫景的語句。
齊讀。找到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
“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才是永恒的存在!
頷聯(lián)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fā)揮。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
頸聯(lián)中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僅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xiàn)、若隱若現(xiàn)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 “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