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04 21:48:13
就這樣,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推翻了第一個原因。由于孩子們做蘋果羹放入的作料不一樣,使用的容器也不一樣,因此第2、3條原因還是不能確定。我請孩子們再次回家做蘋果羹,這次要求孩子們只放蘋果,不放其他作料,分別用不同的鍋去煮,并把用的鍋和相應的結果畫下來。
第三天孩子們帶著自己的實驗圖興沖沖地來到幼兒園,我把他們的實驗圖都貼在黑板上,通過討論、分析、比較,孩子們終于發(fā)現蘋果羹發(fā)黑和不同的鍋有關系。
在嘗試動手做的過程中,幼兒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他們發(fā)現問題,尋找問題答案的能力是教師難以在其他教學中難以見到的,幼兒的潛能得到真正發(fā)揮,因為此活動是幼兒自己的活動,所探索的東西是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東西。
從孩子們的談話中我還發(fā)現了新的嘗試活動:“加了橘子瓣可以做出酸酸甜甜味的蘋果羹,你們能做出其他味道更好的水果羹來嗎?”、“為什么用鍋炒出來的藕會變灰呢?”、“為什么用鍋煮蘋果羹還會有腥味?”、“為什么高壓鍋會冒白煙,還會發(fā)出很大的聲音?”……我和孩子們共同生成了“好吃的水果羹”主題活動,孩子們又興致盎然地開始了新的嘗試。
三、
活動反思:
1、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這一生成的連續(xù)科學探索活動中,孩子們利用自己經常喝到的“蘋果羹”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使他們切實體驗和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通過親自動手做“蘋果羹”,他們獲得了許多的直接經驗(蘋果羹不用把蘋果放在鍋里炒,而是切成小丁用水煮就做好了;蘋果羹發(fā)黑與不同的鍋有關系)和間接經驗(藕放在鍋里炒會變色;魚在鍋里煮出來的湯是白色的……),只有這樣的科學教育才能培養(yǎng)幼兒真正內在探究動機,使幼兒獲得真正內化的科學知識和經驗。我相信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蘋果羹的做法。
2、科學教育活動應滲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在一日生活中,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疑問無時不刻不在發(fā)生。因此,幼兒科學教育應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隨機生成。作為孩子人生的啟蒙者——教師,要敏銳地覺察到幼兒隨時出現的探究興趣和關注的事物,生成系列的不斷深入的探究活動(如:為什么藕在鍋里炒會變成灰色?為什么用鍋煮蘋果羹會有腥味?怎樣才能做出更好喝的水果羹?……)。
3、讓兒童親歷和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的樂趣。
孩子們首先通過感知提出了自己感到疑惑的問題(為什么蘋果羹會發(fā)黑),然后分析面臨的問題,充分運用已有經驗作出猜想和假設(發(fā)黑可能與羹的制作方式;投放的作料;煮羹的器皿有關系);再帶著問題通過多次親自動手做來驗證自己的想法,依據觀察到的事實得出自己的結論,(制作方式不當被推翻;發(fā)黑與煮羹的器皿有關)并在同伴間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利用談話;試驗圖表等進行分享交流)。
4、以幼兒發(fā)展為本。
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我們要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對幼兒自己的科學乃至生活世界作出真誠的理解。在此基礎上
,我們才能使自己的科學教育活動真正切合幼兒自身內在需求和心里特點,而不是武斷地以自己的思維去規(guī)統(tǒng)孩子們個性紛呈的思維方式。要知道孩子們這些千奇百怪的想法及其方式正是幼兒科學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與幼兒共同生成“好吃的水果羹”主題時,教師把幼兒放在主體位置,耐心傾聽他們的討論,始終以支持者的身份參與活動,借助開放性問題與幼兒有效的互動(如“你們還有其他意見嗎?”;“你們認為是什么原因呢?”),注意觀察幼兒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同時給予幼兒充分猜想、驗證的空間,幫助他們發(fā)現新問題,持續(xù)不斷地探索下去;在活動中還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資源,使探索活動延伸至家里(如要求幼兒回家動手做羹,家長配合完成試驗圖表等)。
5、向孩子學習,和孩子共同成長進步
孩子的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都是我們成人所無法比擬的。對于發(fā)黑的蘋果羹,我們成人喝過無數次,可有誰去觀察它的顏色并提出問題來呢?有誰會去探討發(fā)黑的原因呢?有誰能那么積極主動去動手做一次次試驗來驗證其結果呢?又有多少成人真正知道蘋果羹發(fā)黑與炊具的質地有關系?因此我們應該向孩子學習,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孩子一起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秘密,善于提出問題,積極主動去解決問題。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積累經驗,并持續(xù)不斷地改造已有經驗,和孩子共同成長進步。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