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3 12:42:53
四、表達與分享數學經驗
在幼兒形成數學概念的過程中,操作與語言有密切關系,動作是語言的基礎,語言對動作又能起調節(jié)、輔助作用,教師要給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對數概念的理解的機會,一般在操作過程與操作后進行,主要起交流和整合的作用,也有利于幼兒對感知的分析、綜合、歸納。如:當我以主動、形象的語言配合具體的實物操作,讓幼兒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以后,啟發(fā)幼兒用三角形有三條邊,有三個角這樣的語言來表達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幼兒通過操作,通過自己的探索,對數學中的某個問題有了一定的感受,急于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應讓幼兒有自由表達的機會,并和同伴一起討論他們的發(fā)現和問題,即分享數學經驗。
五、將數學學習與幼兒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
新綱要明確指出“引導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幼兒生活在充滿數學知識的現實環(huán)境中,教師應讓幼兒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幫助幼兒獲得經驗,進而讓幼兒理解數概念。
。ㄒ唬┳層變涸谏钪懈惺軘祵W。如:幼兒周圍的人,有“高”的、“矮”的;外出乘車有“大”的車、“小”的車;分點心可感受“1和許多”,分杯、勺時又能感受一一對應;家中的衣服,有爸爸的、媽媽的、我的,有春季的衣服、夏季的衣服、有不同布料的衣服中感受分類……所有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做個有心人,增強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讓幼兒積累數學感性經驗的意識,引導幼兒在無意、有意中通過各種感覺通道感受到來自生活的種種數學信息,培養(yǎng)幼兒對數學的敏感。
。ǘ┙虒W過程生活化。由于幼兒樂于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我們就應當盡量使數學教學過程生活化。一要提供來自生活的學習材料。選擇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物品作為部分數學操作材料,既受幼兒的喜愛,又更具有變通性。如:火柴梗、廢舊紐扣、花生玉米粒等,幼兒可以用來拼搭圖形,進行點數、排序、比較、分類等。二要情節(jié)設計貼近生活。幼兒的教學學習活動是在教師所設計的情節(jié)的引導下產生展開的。如果教師所設情節(jié)是幼兒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喚起相應體驗的,幼兒的興趣會更濃,如:請幼兒按穿鞋子的種類排隊,進行分類、排序記數、比較、制作標記等訓練。
(三)讓幼兒在生活中運用數學。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還應包括幼兒運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幼兒有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成功與愉快。如:角色游戲中玩商店游戲《逛超市》。幼兒由認識超市物品——擺超市——購物,從中掌握了分類、對應、感知物體數量、鞏固加減運算知識。又如:計算活動《鋪路》中,幼兒在完成“鋪路”的過程中,掌握了圖形之間的相互轉換關系。幼兒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大大激發(fā)了其學數學的熱情。
六、尊重差異,提倡個性化的數學教育
幼兒是具有獨立個性的人,就如同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也沒有完全相同的。由于幼兒的成熟水平,知識和能力背景不同,他們對數概念的掌握以及他們的思維過程都存在一定的差異,解決問題的質量高低不一,此時,我們就要特別注意尊重兒童發(fā)展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給兒童提供豐富的活動內容,創(chuàng)設開放的活動環(huán)境,在數學教育的過程中不但要“求同”,更要“存異”。個性化的數學教育是“教育應以人為本”思想的直接體現它既滿足了個體發(fā)展的需要,也符合現代教育的發(fā)展趨勢。
總之,教師在數學活動中幫助幼兒主動學習,讓每個幼兒積極運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周圍世界,在探索過程中有自己的發(fā)現,才能有效地釋放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促進其智力、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