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6-24 08:10:05
家庭成員:
爸爸:Eric.J.Wolters(中文名:吳樂得)荷蘭人殼牌天然氣及發(fā)電公司中國公司財務經理
媽媽:Therese.Wolters(中文名:歐康樂)英國人殼牌天然氣及發(fā)電公司中國西部特別項目總經理
女兒:Saskia8歲北京京西學校三年級
兒子:Matthijs5歲北京京西學校學前班
兒子:Caspar13個月
荷蘭人育兒現(xiàn)狀
在荷蘭,整個社會對于父親參與到撫養(yǎng)孩子過程中的重要性似乎有更清楚的認識。一個家庭如果有小寶寶降生,那么除了母親享受產假以外,剛剛“上任”的父親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調整自己的工作安排。他們會和公司商議,把五天工作制調整為四天,以便可以更多、更好地照顧家庭中新添的成員。
荷蘭有一整套非常完善的嬰兒護理體系。
首先,絕大多數(shù)孕媽咪在臨產時不必經受路途顛簸之苦,趕到婦產醫(yī)院去生孩子。每個社區(qū)服務中心都有專業(yè)助產士在孕媽咪臨產時,來到家中,幫助她們在自己熟悉而舒適的家庭環(huán)境中分娩。
其次,在寶寶降生后的最初幾個月中,還有專業(yè)嬰兒護理人員來到家中,指導和幫助新媽咪照料剛出世的小寶寶。剛開始每天來一次,然后隨著新媽咪對育兒過程的逐漸熟悉,就每兩天、每三天來一次。嬰兒護理人員會指導新媽咪如何給寶寶喂奶、洗澡、烹飪,每次在家中呆大約1、2個小時。有了她們的幫助,新媽咪可以更好地調整自己,去適應因嬰兒降生給整個家庭帶來的巨大變化,去逐漸習慣做一個母親。而這一切,據(jù)Eric說都是免費的。
那么,在家中分娩的這種人文的制度是從什么時候在荷蘭開始的呢?Eric想了想,據(jù)他的回憶,他自己還是母親在醫(yī)院中生下來的,因此這種情況應該是近二、三十年來逐漸改進形成的。而在英國,Therese清楚地記得自己是在醫(yī)院出生的,她的弟弟卻是在家中出生的。不過,即使在今天,英國的絕大多數(shù)孕媽咪還是在醫(yī)院生下自己的小寶寶。嬰兒護理人員的上門服務也沒有荷蘭那么完善,居住地離市區(qū)大醫(yī)院近的家庭可以享受到這種免費的上門護理,而居住地距離醫(yī)院較遠的家庭則可能兩星期或1個月可以享受到一次。
荷蘭VS英國育兒小差異
在問到Eric與Therese有沒有因為來自不同的國家和文化背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出現(xiàn)意見分歧時,兩人共同的感受是:分歧肯定有,但這更多來自于各人幼年被撫養(yǎng)和自身的成長經歷,而非文化背景的不同。不過,細心的Therese還是回憶起幾個小小的細節(jié)上的差異。
當小寶寶剛生下時,她的荷蘭婆婆把一個盛著熱水的瓶子用布包好,放到寶寶的床上,給寶寶取暖。而在英國,人們會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絕對不這樣做。
寶寶滿3個月后,婆婆在牛奶瓶中裝入麥片粥喂寶寶。而在英國,嬰兒奶瓶生產商往往提醒母親們,不要將任何牛奶以外的食品放入奶瓶,以免寶寶發(fā)生噎食。
Therese堅決反對使用安撫奶嘴,而她的婆婆卻認為安撫奶嘴是媽咪的一個小幫手,應該使用。
這些與其說是國家差異帶來的不同,不如說是因時代差異造成的。因為Therese的婆婆畢竟是在用她那個時代的育兒方式在指導和幫助自己的兒媳婦。Eric分析說,在他小時候,他的媽媽按照當時流行的育兒理論,每隔4小時給寶寶喂奶一次,這4個小時中間則什么都不喂。而現(xiàn)在,人們更趨向于按照寶寶的天然生物鐘去給喂食,當寶寶餓了,就給他喂奶,而不必刻板地等到4個小時以后。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