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0 10:24:16
對數學生活化的再認識及實踐建議
數學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生活中的問題是數學產生與發(fā)展的源泉與動力。"數學生活化"一直是早期數學教育領域普遍關注和探討的話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數學認知目標明確指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引導幼兒感知和體會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數,關注周圍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數的信息……""生活化"提法的初衷是由于傳統(tǒng)數學教學過于追求數學的形式化、嚴密性,忽視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導致兒童從小厭倦數學、不能學以致用等現象。
但是我們所追求的不應是由"學校數學"向"日常數學"的簡單回歸,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生活就是數學""生活可以替代數學"。生活是具體的、可感知的存在,而數學是抽象的、理性的思維。在幼兒數學教育過程中,過分地追求"生活化",甚至把生活化數學教育當作唯一的教學方法,各種"情境化""游戲化""故事化"的口號,使得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流于形式,但卻偏離了數學的本質,忽略了數學思維的發(fā)展。所以重新認識和界定"數學生活化"的內涵,對于把握幼兒數學教育的本質及有效開展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數學的生活化"表明現實生活是基礎,它不僅表現為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而且體現在將抽象的數學對象在現實生活中具體化,實現數學向生活的回歸。究其本質,是為了實現有效的數學教學目標而對數學知識進行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處理。通過這種處理,可以促使數學學習聯系幼兒生活經驗,幫助幼兒理解數學事實。
早期數學教學既要利用生活經驗促進幼兒對數學的理解,也要從生活經驗中發(fā)現、提煉數學的模式與規(guī)律,教師在數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既要激發(fā)幼兒在生活中的"數學化"學習,又要把握住"生活化"方向。以下是幫助教師實施"數學生活化"的實踐建議,希望對于教師有效開展數學活動能夠有所裨益。
圍繞數學概念,體現數學的本質
數學概念對幼兒的數學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讓幼兒建立起數學的相關概念,理解概念背后數學的本質和意義,遠比讓幼兒掌握數學的某種技能要更重要。我們在強調"數學生活化"的同時,應該緊緊圍繞數學概念來開展活動,尤其是教師首先要理解活動中要傳遞的數學概念是什么,防止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聯系生活而增加許多不必要的生活情景,反倒忽略了數學的概念,沖淡數學目標的實現。
例如,"相鄰數"的學習是傳統(tǒng)數學教育中常見的一個內容。在中班認識相鄰數的活動中,教師借助一定的生活情境,安排1O個小動物排排坐,每個小動物分配1~lO中的一個數字,請幼兒借助小動物的位置來說出誰的鄰居是誰和誰,然后再說出數字的相鄰關系。如小貓是數字3,相鄰的小狗是2,小刺猬是4,所以3的相鄰數是2和4。因為它們是互相挨著的關系。
在這個活動中,教師需要清楚,討論動物的相鄰關系的目的,是要幫助幼兒理解什么數學概念?相鄰數就是數字所處位置的相鄰而已嗎?相鄰數就是相鄰的三個數之間的關系嗎?如果把數字排列位置調換一下,那么相鄰數的關系還在嗎?雖然教師試圖從幼兒自身的生活經驗來遷移到相鄰數的概念,但是卻沒有很好地把握這一知識點的本質。認識相鄰數,實際上是為了幫助幼兒理解自然數列中多1和少1的數量關系,只有在自然數列中討論這種數量關系才有意義,單獨將三個數字拿出反復說它們的相鄰關系,即使幼兒記住了3的相鄰數是2和4,但對于數與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和自然數列之間的數量關系可能還是模糊的。對于幼兒來說,直接從概念符號層面理解2比3少1,4比3多1是有難度的。教師更應該通過數與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幫助幼兒發(fā)現數量關系。如下圖1,幼兒在探素數字O~1O、l0~0所對應的圓點數量過程中,會逐步發(fā)現和感知其中的規(guī)律,幼兒即使不去學習相鄰數,也能很好地理解數量關系。
其次,情境化中角色的設置要考慮是否契合數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例如在幼兒辨認三角形、認識三角形特征的活動中,教師采用了這樣的情境導入:三角形媽媽找三角形寶寶。這里這么多圖形,哪些是三角形媽媽的寶寶呢?由于教師出示的三角形媽媽是正三角形,幼兒便不認為其他銳角、鈍角等三角形是三角形寶寶?梢姡谶@個活動中幼兒將"三角形"等同于"三角形寶寶",將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等同于生活中對"媽媽"和"寶寶"的認知,結果就很難從眾多三角形中發(fā)現共同特征,并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