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9-19 15:43:59
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實踐策略研究
一、以激發(fā)幼兒興趣需要為目的,營造民間游戲氛圍
1.創(chuàng)設民間游戲情景,吸引幼兒主動探索
實踐中我們看到,幼兒對民間游戲的學習掌握需要一個反反復復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很容易消解了幼兒的興趣和積極性。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幼兒學會并喜歡上民間游戲,以激勵幼兒從游戲的被動參與者盡快轉變?yōu)橹鲃犹剿髡,我們嘗試創(chuàng)設民間游戲情景,再現(xiàn)民間游戲場面,營造濃厚的民間游戲氛圍,讓幼兒身臨其境,在主動嘗試、探索發(fā)現(xiàn)中輕松愉快地熟悉民間游戲,在耳濡目染中自然領會并探索民間游戲的新玩法。比如在戶外創(chuàng)設民間體育游戲區(qū),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民間游戲按不同類別劃分不同區(qū)域,并按區(qū)域投放相關材料,以便幼兒隨時探索。如輕器械區(qū)以皮筋、跳繩、沙包、毽子為主,挑戰(zhàn)區(qū)投放梅花樁、高橋、爬梯、爬網(wǎng)、平衡木等,同時設置游戲場景和情節(jié);室內創(chuàng)設泥巴屋、剪紙坊、民間社火、戲曲、童謠說唱表演功能室,班級區(qū)域則滲透民間小游戲:翻花繩、挑棍、翻四角板等。民間游戲情景的創(chuàng)設,讓遠離現(xiàn)代教育的民間游戲重新回歸幼兒的現(xiàn)實生活,讓曾經使孩子們樂此不疲、百玩不厭的游戲形式再現(xiàn)光彩和活力,也讓目前我們正在進行著的幼兒園課程變得生動有趣而更有價值和意義。在這樣一種氛圍中,幼兒才能切切實實感受到民間游戲的真實存在,也能體會到民間游戲的有趣好玩。
2.多元互動,以玩伴的身份將游戲推向深入
民間游戲情景的創(chuàng)設,讓幼兒從被動參與者轉變?yōu)橹鲃犹剿髡。然而,幼兒對游戲探索的持久性受環(huán)境、材料、同伴、引導者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環(huán)境熟悉了,材料認識了,幼兒的注意力便從“是什么”轉移到“還能干什么”,幼兒在“還能干什么”的探索中,往往因游戲經驗和游戲能力的不足而淺嘗輒止。此時,需要教師的及時介入,有效引導,民間游戲的玩法、規(guī)則才能因順應幼兒的內心需求而不斷形成和更新。傳統(tǒng)民間游戲的學習主要來自于同伴和家長,當下孩子們的活動空間因不斷加快的城鎮(zhèn)化而被限制,孩子們的生活被大量電子玩具和網(wǎng)絡游戲所包圍,自然減少了與同伴交往游戲的機會。面對現(xiàn)實困境,幼兒園的責任并不在于要讓孩子學會什么游戲,關鍵是作為教育引導者的教師和家長要主動承擔起幼兒玩伴的角色,重拾自己童年時快樂游戲的美好時光,帶領孩子們在共同參與、共同探索、共同創(chuàng)新的游戲過程中感受樂趣、獲得發(fā)展。
建立“同伴互助引領小組”,動員廣大家長、教師、社區(qū)代表積極參與,構建幼兒園、家庭、社區(qū)三位一體的民間游戲互動平臺,充分利用來離園、家園親子游戲日、參觀社區(qū)健身游戲等活動,讓家長、教師成為幼兒游戲的親密伙伴,共同參與,適時引導,形成濃厚氛圍,共同把民間游戲的開展引向深入。
二以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為原則,構建民間游戲課程
民間游戲課程的構建,要堅持將民間游戲與幼兒園課程相融合,與教育理念和目標要求相融合,努力探求課程與游戲的內在聯(lián)系,最大化發(fā)揮民間游戲的教育價值,讓幼兒在生活、學習與游戲的過程中獲得良好全面的發(fā)展。
1.選擇適宜的民間游戲,融入課程
蘊含著特定傳統(tǒng)文化并且經歷了多年歷史檢驗的民間游戲,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游戲內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適合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兒童。但有些民間游戲可能帶有時代的印記,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落后性,還存著一些不符合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甚至不利于保證幼兒安全的內容。比如體育類游戲“兩人抬轎”“斗雞”“打石頭仗”;語言類游戲“拍花花手”“煙洞眼,冒冒煙”中的部分內容等。因此,要選取民間游戲有益于幼兒發(fā)展方面的精華、去除落后的觀念和不合時宜的做法。改變和創(chuàng)新民間游戲的內容和形式,做到古法新玩又具有科學性,才可以融入課程。經過篩選、改編的民間游戲有一定的教育價值,實施中要按照幼兒園的課程目標、五大領域的課程特點、各年齡階段幼兒的發(fā)展水平進行分類整編,融入課程之后才會得到落實。
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狀況不僅決定著兒童的游戲類型,也影響著幼兒的學習方式。即便是同類游戲盡管難易程度不同、目標要求也不同,依然不能讓各年齡段的孩子所喜歡。因此,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發(fā)展需求,有側重點的選擇游戲類型和相關內容。我們在全面開展民間游戲的同時,重點在中、大班開展“民間體育游戲”“民間表演游戲”;在小班開展“民間童謠說唱游戲"。比如“舞龍”“舞獅”“踩高蹺”“耍旱船”等民間表演游戲,雖然不能按照民間表演的水平要求幼兒,但是這類游戲道具復雜,變化多樣,要求表演者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表演技能,顯然超出小班孩子的年齡水平。相反,民間童謠說唱游戲篇幅短小、生動有趣、唱詞淺顯、動作形象,小班幼兒邊說邊做,非常開心。大量題材新穎、與兒童生活密切相關的民間游戲,加入幼兒園課程之中,使幼兒獲得有益的經驗,也豐富了幼兒園的課程資源,實現(xiàn)了幼兒園課程體系對民間游戲的有效接納和融合。
2.創(chuàng)造性的組織開展民間游戲,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首先,堅持與一日活動同步實施。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課程,關鍵在于有效實施。這就要求教師從思想上要重視民間游戲,要和其他課程一樣,在一日活動中同計劃、同安排、同落實。游戲內容的安排必須考慮整體性和合理性。既要橫向考慮與其他教育內容的銜接和有機融合,又要縱向考慮其自身的層次性,形成具有結構層次的內容系列。目前幼兒園課程的組織與呈現(xiàn)方式大多以主題活動為主,主題網(wǎng)絡相對空間容量大,且具有一定開放性,能容納更多游戲內容,在主題實施前要深入挖掘主題網(wǎng)絡中民間游戲與其他課程內容的融合點,以便安排更適宜的游戲內容,確保主題的完整性,要按照主題發(fā)展的情境脈絡構建既體現(xiàn)主題目標又兼顧幼兒年齡特點、興趣需要而且能夠體現(xiàn)自身層次結構的游戲課程。如我們在大班主題“豐收的秋天"中融入“踩草垛”“送糧食”“推小車”等民間體育游戲;在主題“過年了”中安排“抬花轎”“舞龍”“舞獅”等民間表演游戲;在中班主題“我的家鄉(xiāng)”中融入“煙洞眼,冒冒煙”“花喜鵲”等民間童謠說唱游戲等。
其次,創(chuàng)新民間游戲的組織形式。民間游戲在幼兒園的組織形式一般以小組或個別為主,這兩種形式有利于發(fā)揮幼兒的自主性,但是參與人數(shù)少,等待時間長。為了讓更多孩子能夠在同一時段參與游戲,獲得發(fā)展,需要綜合、全面考慮主題活動中各類民間游戲的相互關系及幼兒的學習特點,整合不同類型的游戲內容,綜合利用多種組織方式,多層次、多元化開展民間游戲活動。實踐中,我們采取“平行班合作游戲”“年齡班互助游戲”和“大集體”“小集體”、小組與個別等多種游戲形式,并注意將各種不同類型的游戲形式綜合考慮、合理安排,互動開展、有效組織,比如以平行班為單位開展的“大集體”活動,這種集體游戲綜合語言、音樂、體育游戲等多種游戲形式,融集體展示、小組探索、個別自由活動于一體,尤其是主題背景下的綜合情景游戲好玩有趣,且富有挑戰(zhàn)性,深受幼兒喜歡。大型集體游戲活動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集體游戲部分、分組游戲部分和自由游戲部分,集體部分統(tǒng)一安排,內容以童謠說唱、音樂游戲為主,分組部分以幼兒自選小組游戲為主,自由游戲部分為自主創(chuàng)新游戲。時間安排上每周1~2次,參與班級為兩個班以上,因戶外場地大小確定參與班級數(shù)量。這種游戲材料豐富、形式多樣,強大的吸引力可以讓更多孩子參與其中,不僅可以增加游戲人數(shù),也可以增加幼兒與同伴間的交流廣度,增加游戲時間和活動量,讓幼兒充分感受民間游戲的無窮魅力,激發(fā)幼兒與更多同伴交流合作、探索創(chuàng)新新游戲的美好愿望,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游戲中獲得全面發(fā)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