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9 13:49:26
2.父母缺乏耐心。
孩子一不聽話,爸媽開始還堅持原則,可當孩子繼續(xù)為所欲為時,爸媽覺得煩,認為“反正教了他也不會聽”、“孩子還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會好的”,而不再堅持。這些父母其實不知道,幼兒的自制力還沒有覺醒,他們大多都希望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因此父母必須堅持原則。一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基本道理很簡單: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時候不盡教導的責任而是一味妥協,就不要期待孩子將來自動會“變”好。
3.幼兒自制能力差,易沖動。
思維帶有片面性及刻板性,因此容易任意所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問原由地用訓斥、打罵等方式回應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從而導致幼兒產生逆反心理,以執(zhí)拗來對抗父母的粗暴,因而助長幼兒的任性行為。
4.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不當。
孩子任性時家長的態(tài)度如何,家長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等等,這是關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著就怎么著,缺乏行為規(guī)范和自我約束意識。還有的家長對孩子在知識方面要求嚴格,而在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社會適應性等方面沒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必然會造成幼兒的消極創(chuàng)造性行為。
5.同伴交往機會缺乏。
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出現了不少“高樓兒童”,這些孩子很少有機會與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導致幼兒的玩伴由成人來替代。由于親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種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這種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培養(yǎng),孩子就會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識,缺乏謙讓、自制的行為。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