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9-17 14:00:44
所以,根據(jù)繪畫的內容來決定是否出示范畫以及何時出示范畫,并抓住最好的出示時機進行有效指導,并不斷對照自己的作品與范畫的差距,這樣才能讓每個孩子都得到提高和發(fā)展。
階梯三:方法決定效果
繪畫作為幼兒內心和精神的一種表達,是具有生命和情感,它傳達著幼兒眼中的世界。幼兒的作品不是教師范畫的翻版,不能讓幼兒簡單地模仿,讓范畫變成了限制幼兒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桎梏。規(guī)定怎么畫對,怎么畫不對,這不符合藝術教育的特點,范畫被爭論的理由也因為如此。
幼兒在繪畫時常常說:“老師,我畫錯了。”因為它們和范畫不一樣,會指導的教師應該及時糾正,告訴幼兒:繪畫沒有對錯。面對幼兒的作品,我們需要傾聽幼兒的聲音,包括傾聽創(chuàng)作者和其他幼兒的聲音,了解幼兒的想法和認識;為幼兒提供多種可能性的解釋,讓幼兒形成多元價值判斷;鼓勵幼兒大膽想像和創(chuàng)造,并建議幼兒進行不同的嘗試,有時通過語言指導或者幫助幾筆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幼兒找回自信,有了自信就會朝好的方向發(fā)展,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其實繪畫創(chuàng)作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和定式,也不存在一種答案,而示范的價值就在于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只要把握好度和方法,示范就是一個階梯,孩子們也可以順著這個階梯越爬越高。
鏈接——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華愛華
模仿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也許,有教師會說,范畫正是模仿學習的一種方式。我們必須指出, 《指南》反對的是對范畫的被動模仿,但并不意味著反對幼兒的模仿學習!吨改稀匪囆g領域有多處提到了幼兒的模仿,但強調的是自發(fā)模仿,而非被動模仿,強調的是個體從自己的需要出發(fā)進行的主動模仿,而不是集體統(tǒng)一的被動模仿。因此,當我們創(chuàng)設了藝術的環(huán)境,投放了各種豐富的材料,幼兒就會在自己需要的時候有選擇地進行自發(fā)模仿。
不同的幼兒去模仿同一個對象,因為認知不同、感受不同、印象和興趣不同,模仿出來的作品也并不會一模一樣,因為幼兒不會像成人那樣去寫實。但是,傳統(tǒng)幼兒美術教育中,老師為了適合幼兒模仿,將線條、形狀從事實形象中抽象出來,把提供的范畫變成一種概念化符號化的模式,而這種模式畫舍掉的是事實真相中那種可感可知的靈動。這類范畫是一種畫法的示范,所以全體幼兒畫出來的都是一模一樣的,所不同的只是線條的流暢感和形狀的大小比例,而這只是與幼兒精細動作和認知發(fā)展的水平有關。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