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9-13 15:03:47
3.1.4審美評價愿望強烈,標準簡單,且有兩極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豐富,在審美活動中,幼兒表現(xiàn)出急于對各種事物做出審美評價的強烈愿望。如孩子在看電視、聽故事時,總是急于分辨誰是好人,誰是壞蛋。這故事是好聽還是不好聽,充分顯示情感的兩極性(愛與憎、樂與悲、好與壞)特點。古爾維奇說:“兒童的評價,見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們的概念范圍內轉來轉去,好與壞、對與錯、喜歡與不喜歡。雖然如此,但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能輕視這個美學見解的幼芽。,
3.2幼兒審美素質教育的特點
幼兒審美素質教育,通常簡稱為“幼兒審美教育”或“幼兒美育”。根據(jù)幼兒期審美的特點,在對幼兒進行審美興趣、意識、情感和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點:
3.2.1情感表現(xiàn)性
幼兒對美的興趣、情緒、情感和態(tài)度總是毫不掩飾的。在幼兒審美素質教育中,教師應讓幼兒充分表現(xiàn)其情感和體驗。例如:早上一入園,幼兒就告訴老師:“媽媽昨天給我買了一個好漂亮的大蝴蝶(風箏)!”這時教師應當與幼兒一道描述風箏的美,表達自己對風箏的喜愛之情,讓幼兒的審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
3.2.2情節(jié)虛構性
幼兒審美情節(jié)往往不因現(xiàn)實中的審美對象才發(fā)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體現(xiàn)在編故事及繪畫活動中。例如:幼兒在畫小白兔時,突然說:“小白兔迷了路,到處找媽媽。”畫熊貓時,不按老師的要求而添畫了床、吊針,還解釋說:“熊貓生病了,在打吊針。”這時教師決不能批評幼兒沒有按老師的要求做,因批評只會扼殺幼兒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兒的想象力,盡量保護幼兒的這種超現(xiàn)實的審美情趣。
3.2.3手段表現(xiàn)性
在幼兒審美活動中,手段總是為了表現(xiàn)一定的審美內容及形式的。例如:幼兒在砂堆里插上樹葉,表示“綠在沙漠”。又如,教師請幼兒自己想辦法表現(xiàn)冬天的寒冷,有的幼兒畫出了小朋友穿著厚厚的棉襖,有的則用白色手工紙剪出美麗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紙屑拋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
3.2.4主體自主性
審美活動不是由教師強迫幼兒進行的,它是作為活動主體——幼兒的自主活動。在審美活動中,幼兒獲得的是對美的自我體驗。對幼兒的審美活動,教師可以引導,但不能代替。有的教師在玩色活動中害怕幼兒將顏料弄臟了衣服桌椅,常會代替幼兒完成點色的過程,不讓幼兒自己動手。這樣的活動,幼兒完全是旁觀者,根本談不上對美的自我體驗。
3.2.5目的非功利性
幼兒審美教育不以掌握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為目的,而是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情感和態(tài)度為目的,因而是非功利性的。一些老師和家長為了讓幼兒掌握“一技之長”,而強迫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特長班”這樣做,只會使幼兒失去真正的樂趣,是一種“揠苗助長”的過激行為,是不可取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