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9-06 13:45:04
游戲對幼兒行為的心理調節(jié)
多年來的的實踐證明,無論平時孩子有多惰性、任性、玩皮、倔強、膽怯,一旦進入游戲就會變得積極、順從、友好、熱情而又大膽,這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操縱著他們的心理,使他們能在短時間內(nèi)調節(jié)自己的不良行為,表現(xiàn)得如此合群、融洽呢?
正是這種被眾多幼教工作者在實踐中所發(fā)出的同一感嘆,才引起我對此的現(xiàn)象思索,現(xiàn)憑借自己對學前教學、心理學的點、滴理解,作簡要的概述: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游戲是這樣一種活動,在其形成和完善在定向活動的基礎上對行為的心理調節(jié)。”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對兒童游戲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研究,“主張游戲性教育”提出“兒童既然喜歡游戲,我們就可以用游戲來支配他的動作,來養(yǎng)成他的習慣” 他還提出“游戲從心理方面講是兒童的第二生命,從教育方面說是兒童的優(yōu)良教師,不但從游戲中認識環(huán)境、了解物性,從游戲中強健身體、活潑動作,還可從游戲中鍛煉思想,學習做人。”
除此之外,我認為游戲對幼兒心理行為調節(jié)的影響與幼兒本身的心理特點、游戲特點和實踐操作是分不開的。
一、游戲具有可接受性,沒有強制的社會義務,是幼兒自愿的活動。
游戲是一種較分散的活動,能適應不同兒童的需要。每個孩子在這里都能找到適應自己的位置。都有幼兒內(nèi)部動機的直接需要產(chǎn)生,它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參與過程,不是由外面強加于他的。因此,幼兒都比較主動投入,不帶任何被迫心理,即使出現(xiàn)較多的規(guī)則和要求,幼兒也都樂于接受。
二、游戲具有可塑性、可操作性,是對真實生活演變性的反映。
。保鶕(jù)游戲需要,結合生活經(jīng)驗,改變物品用途,塑造出物的新形象給幼兒頭腦直接的反映。這一點就從民間流傳的《擺家家》游戲中就可體會到——“草當菜、水當茶,大樹底下擺家家”,多么淺顯易懂的語言、多么美好的詩性畫意,不但能使人身臨其境,還使人產(chǎn)生“一點就通”的靈氣和默契,無需反復強調這是菜、那是茶。簡單、直接不需要操作者精心演譯、精心準備,而是取之生活用之生活。這是幼兒內(nèi)心獨白的所產(chǎn)生的共鳴,也是幼兒言行一致所達成的共識。又如有一次《開汽車》的游戲中,我隨手拿了一面綠邊的鈴鼓和紅色的塑料籃作信號燈,幼兒照樣不折不扣地聽從指揮,遵守規(guī)則,沒有計較它是臨時的充當物而影響游戲規(guī)則的遵守,這是幼兒在游戲中用真誠的情感投入生活、相信虛構的真實性的一種表現(xiàn),是幼兒生活經(jīng)驗在建立在頭腦中進行條件反射后所起的一種調節(jié)行為。幼兒完全被濃濃的游戲氣氛所包圍,文章開頭一些孩子所反映的個性問題自然而然地也在此“投降”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