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8-30 10:36:39
羅森塔爾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期望效應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1968年和他的助手雅可樸森在加州舊金山市奧克學校進行實驗后提出來的。實驗者從該校1-6年級的每個年級中抽出3個班作為實驗組。在實驗開始時,實驗者對全校學生進行一次“弗拉納根普通能力測驗”——一種普通的智力測驗。但實驗者對該校領(lǐng)導和教師們說的卻是鑒定誰是“近期即將盛開的花朵”的一種測驗,并稱這種測驗可以預測這些學生在下學年將有非凡的發(fā)展或“沖刺”潛力。
實驗者在測驗之后,開列了占各實驗班的20%的“花朵”的名單,并以這20%作為實驗組的被試,其余則為控制組成員。其實,實驗者所列出的“花朵”名單并非根據(jù)測驗而定,而是隨機指定的,實驗者走之前將這份“花朵”的名單交給該校的領(lǐng)導和教師,這是實驗處理的唯一措施。
以后實驗者都沒有與教師接觸,也沒有到現(xiàn)場。8個月后,進行第二次測驗,再過一年進行第三次測驗,測驗結(jié)果表明,正如實驗者誘發(fā)的教師期望的那樣,這些被隨機抽出的20%的“花朵”果然“盛開”了——被試與控制組的學生相比,在智商和學業(yè)成績方面都有了比控制組學生更明顯的提高,同時,他們“更有順應能力”、“求知欲更旺盛”、“與教師的情誼更深”等等,特別是女生和低年級的學生更為明顯。
研究者認為,教師受到實驗者的暗示,對這些“花朵”抱有較高的期望,在和這些“花朵”相處時,可能態(tài)度就也不一樣,致使自己的期望對這些“花朵”產(chǎn)生微妙的影響,從而影響他們的發(fā)展,進而產(chǎn)生“實現(xiàn)預言效應”——即某種可能實現(xiàn)的事,期望者深信它們將會出現(xiàn),最終成為現(xiàn)實。由于期望效應是由羅森塔爾首先提出的,所以又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家長如何利用“羅森塔爾效應”,把孩子培養(yǎng)成成功者呢?
把孩子想象成整體不錯但有一點兒不太理想的孩子,然后把您認為孩子不夠理想的方面往積極處想,好像孩子一直是好的,包括昨天,只是現(xiàn)在有點兒……
“我的孩子各方面都不錯,就是有點兒淘氣,……淘氣其實是聰明的表現(xiàn),對,他從來都是聰明的,積極發(fā)言,想法跟別人不一樣……昨天跟小朋友吵架?因為,肯定有原因,她從來都對小朋友很好,對人很用禮貌……”。您就閉著眼睛把孩子往好處想,越具體越好,他好到什么程度,他怎樣去說話?怎樣做事?把您所想的孩子可能的樣子當作既定的事實,對別人講,最好當著孩子的面,讓孩子感覺!爸媽從來都是欣賞自己的,自已原來是挺不錯的。
同時,發(fā)掘并培養(yǎng)孩子的長處,營造一種局面讓老師和其他孩子也逐漸認可。孩子在某一方面強,獲得老師和同學稱贊后,會極大地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對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大有好處。您的孩子游泳好?愛好羽毛球?記故事記得牢?選擇比較大眾化的項目,越具體越好,都是不錯的稱贊點。
家長更可以有計劃性選擇一些項目提前培養(yǎng),在老師和同學中營造出這個孩子學習挺好的最初印象。比如英語,在別的孩子還在認字母的時候,您的孩子已經(jīng)可以掌握簡單的句子了,必然形成老師和同學對孩子更高的預期。所謂強者愈強,孩子周邊人(父母、老師、同學)的預期對孩子的成長相當重要。
不斷當著別人的面肯定您的孩子,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孩子一兩個優(yōu)點,別人會改變原來的看法,孩子也會比原來好。
請記!您把孩子想象是什么樣子,他(她)往往會成為什么樣子!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