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8-30 10:12:27
最有用的五個行為心理學現象對家庭教育的啟示之一
1、超限效應
事件描述: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一次教堂聽牧師演講。剛開始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感動,準備捐款。10分鐘后,牧師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零錢。又過10分鐘,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了。終于結束了演講,馬克。吐溫由于很生氣不但沒捐錢,還偷走幾美分。
這是因為過多的刺激、過強的作用都會引起心理的排除和不耐煩,稱之為“超限效應”。
然而這種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fā)生。例如:孩子犯了錯誤,家長會不止一次的批評,而且都是相同的事件,孩子就會從剛開始的內疚變成不耐煩甚至出現我就是“這樣”的逆反心理。
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要有限度,犯錯就批評一次。不要重復,可以換種說法、換個角度。這樣孩子就不會認為父母是“抓住小辮子不放了”。厭煩的心理會隨之減少。
2、德西效應
事件描述:有一些孩子老是在一家門口打鬧、玩耍,頭幾天老人沒說什么,可是時間久了老人忍不住了。他出來給每個孩子10美分,對孩子們說:“你們讓這里熱鬧了,我覺得自己年輕了,這錢是表示謝意的。”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還來,老人還是給錢,但是是5美分了,第三天的時候,就給了2美分,孩子們憤怒了,才給這么點錢,我們這么賣力的表演。和老人說再也不為他玩耍了。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也有這樣的例子。例如:父母對孩子說:“你考試考第一,我就給你200塊錢”等說法。家長不知道,這樣的獎勵機制會讓孩子一點點的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對于孩子的學習,要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強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樂趣。
3、南風效應
事件描述:南風和北風比賽看隨的威力大,威力大的能讓行人脫掉大衣。北風馬上來一股寒風,但是人們卻把衣服穿得更緊了。而南風只是輕輕一吹,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暖和就紛紛解開扣子。顯然是南風贏了。
這說明什么,說明南風它順應了人目前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fā)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在這里我們的到啟發(fā),家庭教育中采取“打罵”“棍棒”的方式是行不通的,要多實行溫和的教育,給孩子有“人情味”的激勵與表揚,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的自覺性,才能收獲到想要的結果。
4、木桶效應
事件描述:“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這是說孩子成績的好壞就好比一個木桶,每一科目是組成這個木桶的材料,孩子學習成績好不能只靠其中的幾塊木板,而是要求整體都好,特別是薄弱的那塊要更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這就提醒家長發(fā)現孩子那科目不足,要提醒孩子,躲在這個科目上下功夫,要把這塊短處補上。
5、登門檻效應
事件描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開始提得要求太高,會遭到拒絕;如果只提出小的要求,別人同意后在一點點增加要求,可能會更容易到達目的,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
各位家長在家庭教育里也可以運用這個效應。例如:對孩子提出一個比較低的要求,當孩子按要求完成后,給與表揚與肯定甚至獎勵,在逐漸的提高要求,孩子就會樂于積極的奮發(fā)向上。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