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8-07-27 15:19:57
家長要幫孩子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品質
有家長提問:我家有兩個寶寶,老大是女孩,剛剛三歲,老二是男孩,只有一歲。我們夫妻由于工作原因,兩個孩子均由姥姥和姥爺照顧,姥爺非常疼愛女兒,經?渌亲畎舻摹T谖疑藘鹤又,女兒經常愛跟幼兒園的老師或是家人求證:她是不是最棒的?如果大家不給予認可,她就大發(fā)脾氣,甚至摔東西。我很困惑,不知道該怎么引導。
專家觀點
門頭溝區(qū)首師大附中永定分校心理教師禹寶琴:想要解開這一困惑,首先得明確孩子向大人求證自己是不是最棒的這一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通常情況下,這樣的行為是為了求關注、刷存在感。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做工作:一方面,改變姥爺等家人對她不進行鑒別而籠統(tǒng)肯定的行為;另一方面,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知,提高自我認同度,不僅能夠接受自己好的部分,也要接納自己不好的部分。
孩子在暴露行為問題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提醒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某些教育行為或者處理問題的方式需要進行調整。就孩子過度求關注這一行為來看,姥爺甚至其他人給她的肯定讓孩子理解為,她必須做到最好,周圍的人才能關注到她。盡管我們無心去要求孩子做到些什么,但我們無意的言語和舉動,的確給孩子形成了一個錯誤的導向。
孩子撫養(yǎng)者的言行舉止對孩子以后習慣及性格養(yǎng)成均起著影響作用。姥爺對外孫女的疼愛沒有問題,但總是夸獎孩子是最棒的行為有點失當,需要在言語和行為上做調整,讓孩子明確自己的好與不好,同時也要協調其他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為孩子成長塑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八階段理論,2歲到4歲這一階段正是孩子克服羞恥感樹立自主意識的階段,通過這一階段中的經歷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質,不失為引導的好時機。結合案例,孩子應該肯定自己好的部分,同時也要接納不好的部分,不斷提高自我認同程度。家人愛的是她這個人,而不是她的“優(yōu)點”。另外,在孩子開始建立自我認知的初始階段,大多數家長有意無意地督促孩子成為某些親子活動的優(yōu)勝者,讓孩子建立心理優(yōu)勢。但是,家長應注意,參加活動的最終目的不是成為優(yōu)勝者,而是要讓孩子知道,敢于參與、勇于挑戰(zhàn)是難得的心理品質。家長培養(yǎng)孩子積極的心理品質遠比把孩子培養(yǎng)成完美主義者更有意義,只有堅持這樣的引導方向,我們的孩子才會更有力量應對成長過程中的種種挫折。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