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17 14:45:06
幼兒藝術感知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是長期的,是在充滿藝術氛圍的環(huán)境中參加無數次的藝術活動中得到發(fā)展的。節(jié)奏性活動是幼兒喜歡的活動。針對這一特點,一方面通過拍手、拍腿、踏腳的動作來進行節(jié)奏訓練,另一方面是為幼兒提供一些打擊樂器,引導他們在有節(jié)奏的身體動作和運用樂器演奏活動中感受節(jié)奏性活動的興趣和美感,同時在活動室內,布置音樂角,引導幼兒自己擺弄節(jié)奏樂器,熟悉節(jié)奏樂器的音質、音色,幫助幼兒自己從敲打節(jié)奏樂器的活動中辨別各種樂器聲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導幼兒自己去探索,敲打節(jié)奏。教師要注意觀察了解他們喜歡什么樂器,喜歡什么樣的節(jié)奏和聲音,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使用各種節(jié)奏樂器,鼓勵他們多聽、多練、多感受。如學習《什么樂器在歌唱》,準備小鈴、小鑼、小喇叭、小鼓,讓幼兒用這些樂器進行節(jié)奏練習。通過練習讓幼兒感受了各種樂器的音質、音色。通過有節(jié)奏的訓練,聯(lián)系這些樂器的特點,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節(jié)奏活動的感受力、表現(xiàn)力和興趣愛好。
音樂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對幼兒的發(fā)展也起著積極的作用。我們要讓幼兒關注生活中的細節(jié),如下的大雨和小雨能讓幼兒認識一些樂器,如串鈴、鈴鼓、鼓、沙鼓。讓幼兒選擇適合大雨和小雨相匹配的樂器,這樣不僅讓孩子通過歌聲和小樂器表現(xiàn)了對大雨和小雨的感受,同時在探索中學習了不同樂器的敲擊方法。
。ㄈ┞(lián)系與歌曲內容相關的知識,培養(yǎng)動手動腦的能力,拓寬知識面,提高唱歌的興趣
幼兒歌曲來自幼兒生活,反映幼兒生活。引導幼兒了解與歌曲內容的知識,不僅可以拓寬幼兒的知識面,結合歌曲內容培養(yǎng)動手動腦的能力,還有助于對歌曲內容情緒的理解和感受,提高歌唱的興趣性和表現(xiàn)力。如在教《不倒翁》這首歌之前教師為幼兒準備了蛋形塑料糖盒,橡皮泥。教師唱這歌的時候拿出了一個做好的不倒翁放在桌上,教師輕輕的推了一下不倒翁,但不倒翁馬上又立了起來,這時幼兒那驚訝的表情都表現(xiàn)在了臉上,都想來玩玩,體驗之后都想自己能擁有一個。教師心靈深處感應到孩子們的渴望于是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道具讓孩子們自己去體驗制作不倒翁的樂趣。
通過對該歌的學習,不僅拓寬了知識,而且感受到了自己動手做玩具的成就感。這樣,應用多種手段有機的結合,互相滲透,提高了幼兒對音樂的興趣,使幼兒多方受益。
二、 語言 是開展音樂教育的重要保證
音樂和語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一首活潑、動聽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兒歌、詩歌;一首首優(yōu)美、詼諧的樂曲都好象講述著一個個有趣的故事。音樂教學不僅能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素質,而且能全面促進幼兒身心和協(xié)發(fā)展。其中,語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言是開展音樂教育的重要保證,我們應該寓語言于音樂教育之中。
首先,我們在進行音樂教育時,要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能力。在幼兒聽完一首歌曲或樂曲后,教師應及時鼓勵幼兒讀者講講自己的感受和對作品的理解。這樣,既增加了幼兒表達的機會,又滿足了他們表達的愿望,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能力。
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進行音樂教學活動時,要正確處理好音樂與語言的關系。如在新授歌曲"小樹葉"時,先和幼兒玩一個語言游戲,讓幼兒扮成一片片小樹葉,教師扮成"秋風","秋風"一吹,"樹葉"就到處飄呀飄,當風停止時,讓他們說一說,這片小樹葉離開樹葉媽媽后飄到了哪里?有的說,我飄到了小河里,有的說我飄到了草地上……這個游戲是為學唱歌曲服務的,因此玩的次數要恰到好處,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再次,要做到有機結合,要努力將發(fā)展語言 能力有機地滲透到音樂教育中。如:欣賞二胡曲"賽馬"當幼兒初步感受了音樂所描繪的節(jié)日賽馬的歡快、熱烈的景象后,讓幼兒根據音樂進行自編故事,互相講述,這就給幼兒創(chuàng)造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和說話的語境,幼兒可以憑借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編出自己喜歡的小故事。這使幼兒享受到了表現(xiàn)自我的樂趣,同時發(fā)展了幼兒的語言。
總之,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不應局限于音樂課中,應滲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師應當為幼兒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環(huán)境,使幼兒的生活、游戲、勞動都有優(yōu)美的音樂伴隨,美化幼兒的生活,美化幼兒的心靈。
三、音樂教育和心理教育統(tǒng)一起來
音樂教育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是由于音樂內在的特點,充分挖掘現(xiàn)有的音樂教育中潛在的心理教育的資源,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音樂教育的各種形式,結合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內容,很好地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結合。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加強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主動尋找音樂教育中蘊含的心理教育意義,積極嘗試把二者統(tǒng)一于一個教育過程當中。實際上,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內容中本來就有著各種形式的有關心理健康的東西,比如講禮貌、謙讓、合作、互助等主題。但是,在實踐的層面上,教師往往偏重于作品中的音樂意義,而忽略了對主題的深入理解和挖掘,這無形中也造成大量教育資源被白白地浪費掉了。此外,在音樂技巧的練習中,教師們也應該注意通過演唱和演奏的訓練過程,培養(yǎng)兒童的堅強、自信、合作等優(yōu)秀的品質,引導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不是僅僅注意兒童技能技巧的提高。
第二、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音樂修養(yǎng),提高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欣賞水平,更好地引導兒童感受音樂。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它的愉悅身心、調整情緒的作用要通過欣賞者對音樂的欣賞和理解來實現(xiàn)。也就是說,如果教師不具備高度的音樂感受力和鑒賞力,就無法通過引導兒童的欣賞活動實現(xiàn)音樂的內在感召力。因此,要使得音樂教育與兒童心理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音樂教師本身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水平就必須提高,這是二者有效統(tǒng)一于兒童教育過程的前提條件。
第三、豐富教師音樂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識,具備為每一個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音樂活動技能是兒童進行音樂表現(xiàn)的基礎,而從技能上看,兒童間的個體差異都是十分明顯的。另一方面,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同樣存在著多樣性,盡管其中可能有比較統(tǒng)一的傾向性,但每一個孩子的表現(xiàn)都是獨一無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要使音樂教育與心理教育統(tǒng)一起來,教師除了具有一定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具備豐富的心理學知識,了解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熟悉每一個孩子、能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癥狀,較好的把心理健康和音樂教學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