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7-11 16:26:44
4保證必要的操作時間幼兒通過操作、擺弄學具來獲得一定的科學知識需要一個過程。在操作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為幼兒留足操作的時間,使幼兒通過動手、動腦進行積極地探索嘗試,最終達到正確掌握知識的目的。特別是對于小班或新班幼兒,小班幼兒思維欠敏捷,動作較慢,又不熟悉操作方法,急于讓小班幼兒快做、快擺,指望他們在匆忙地擺弄中就能獲得知識、理解知識是不現(xiàn)實的。對于新班的幼兒,如新中班、新大班這些幼兒,雖然在年齡上比小班幼兒大,但他們因為剛剛進園,對操作方法也不熟悉,對于他們,教師也要避免“窮追猛打”,讓每一個幼兒都有充分的操作時間,自己去操作、探索、去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還要注意個別差異的存在,有的幼兒能力強,動作快,有的幼兒能力差,動作慢,教師要等待那些動作慢的幼兒,讓他們完成操作活動。在教學中,教師更不能因為時間的原因,以教師的演示法來代替幼兒的操作法,忽略幼兒自己動手實現(xiàn)主動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其它圖形的轉化”時,我提供給幼兒許多能拼合成長方形的各種幾何圖形,讓幼兒學習拼合長方形。這個活動比較難,幼兒在操作時,有的能力強,動作相對快一點,有的能力差,動作就很慢,可能還拼不出來,我給幼兒留了充足的時間,讓他們開動腦筋,進行主動地探索操作活動。
5給幼兒討論、評價的機會在操作活動中同伴間的討論,互相合作,能開拓幼兒的思維,促進幼兒互相合作,互為補充的能力,能提高幼兒探索活動的水平。幼兒在操作中出現(xiàn)對操作結果有不同的看法,教師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應讓幼兒交流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加深幼兒對所獲得知識的印象,同時讓幼兒互相學習,互相評價,討論出正確的答案。例如:學習“排序”中,我提供給每位幼兒“十個三角形、十個圓形、十個正方形”,讓幼兒觀察一共有幾種形狀,每種形狀各有幾個。然后把這些圖形按一定的順序排隊,試一試,有幾種不同的排法,每排出一種方法,把它記錄在紙上。當幼兒們操作完畢時,幼兒們的操作結果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誰排得對呢?我就組織幼兒進行討論、評價,通過探討知道把“十個三角形、十個圓形、十個正方形”進行有順序的排序,可以有很多方法。
6與其它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在數(shù)學教學中,“操作法”是幼兒探索知識,尋求知識之間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有效方法,是復習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是通過幼兒自己的動腦、動手操作去尋求答案的活動,注重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充分發(fā)揮了幼兒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給了幼兒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使幼兒終生受益。但它不是唯一可行有效的方法,它的優(yōu)勢也要在與其它方法有機的結合、相互配合下方能顯出來。因此,強調(diào)數(shù)學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操作法的作用的同時,也要認真考慮與其它多種方法有機結合使用,使每一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充分的發(fā)揮。例如:在學習大班“二次分類”時,難度較大。因此,我先安排集體教學,示范講解把不同顏色、不同大小、中間有不同數(shù)字的圓片進行二次分類,并示范怎樣把分類結果記錄下來。使幼兒知道怎樣使用材料,怎樣進行操作,怎樣記錄操作結果。然后,讓幼兒進行操作活動,幼兒就比較容易了。先進行集體活動,我通過講解演示法突破了教材難點,后進行分組操作活動,又彌補了集體教學難以讓幼兒主動學習的不足。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幼兒園數(shù)學教學也是如此。本文僅就“操作法在幼兒數(shù)學教學中的正確運用”作一討論。作為一名合格、優(yōu)秀的幼兒教師,要處處為幼兒著想,在教幼兒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采用正確的方法對幼兒進行思維訓練。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