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6 16:01:28
心理學家Daniel Goleman指出,兒童的社會情緒能力是兒童認識并控制自己的情緒,發(fā)展對他人的關心和照顧,做出負責任的決策,建立并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效地處理學習和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學習能力。1994年,Goleman及其合作團隊首次提出“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的概念,并成立了專門的社會情緒學習組織,致力于搜集科學證據,證明社會情緒能力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兒童社會情緒能力的現狀及培養(yǎng)的必要性
美國社會情緒學習項目開始最早,幾乎每個州都出臺了各自的社會情緒學習標準和相關課程。美國SEL項目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首先是日益嚴重的校園危機,學生濫用藥物、酒精,攜帶武器進入校園等,再加上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情感荒蕪,讓政府和教育者意識到要重視和加強青少年社會情緒能力的培養(yǎng)。當前,中國學生校園暴力、網絡成癮、目標缺失、人際關系冷漠、情感荒蕪等現象也普遍存在。學生社會情緒能力欠缺成為誘發(fā)各種心理、行為問題的根源。
社會情緒能力的缺乏導致學生在從小學到高中的發(fā)展中,與學校的連接越來越弱,極大地影響了兒童的學術成就、行為和健康。培養(yǎng)兒童的社會情緒能力讓他們在識別和管理自身情緒的基礎上,更善于積極調動相關資源,在學業(yè)成績和人際交往中取得成功。
兒童社會情緒能力的干預方法
為兒童提供支持性的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環(huán)境
家庭是兒童成長發(fā)展的第一場所,也是其社會情緒能力學習的首要地點,兒童在生命早期與家人的互動中習得了情緒經驗和社會技能,也學習了各種行為和處事方式,早期的經驗往往預示了其后與其他客體的互動方式,且這種影響是一個長期的、持續(xù)的過程。
因此,在兒童社會情緒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身教重于言傳,家長要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注重自身情緒調節(jié)能力的提高,在面對家庭成員沖突的時候,學會控制自身的情緒,注意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方法。
上行下效的影響在學校環(huán)境中同樣存在,然而學生感受到支持的情況不容樂觀,一項大規(guī)模的調查顯示,僅有29%的人表示他們的學校提供了一個友愛的、鼓勵性的環(huán)境。學校對兒童的支持在師生關系、同伴關系上尤為重要,當兒童主要的生活環(huán)境由單一的家庭走向家庭-學校雙向時,教師甚至取代家長成為兒童心目中最具權威性的人。
因此,教師在與兒童相處的過程中若具備高超的情緒識別和管理能力,無疑給兒童樹立了更好的榜樣,讓兒童在與教師相處中一邊感受到有原則的關心和愛護,一邊以教師為標準進行模仿學習。同時,教師的重要性還體現在為班級成員創(chuàng)造溫暖、公平、有愛的班集體,融洽學生之間的關系。研究也發(fā)現,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的確有利于兒童社會情緒能力的發(fā)展。
社區(qū)教育主要體現在為家庭提供有關社會情緒能力的知識、經驗,以及為兒童提供與同伴交流、互動的場所和活動上。在我國,這一體系發(fā)展并不完善。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社區(qū)活動建設的經驗。
大規(guī)模SEL項目的普遍實施
研究表明,在學校環(huán)境中實施社會情緒學習項目在提高兒童的社會情緒能力方面卓有成效。Durlak等人對213個基于學校的、廣泛的SEL項目進行元分析,這些項目包含從幼兒園到高中多達270?034個學生參與,研究發(fā)現與對照組相比,SEL參與者在社會情緒技能、態(tài)度和行為及學業(yè)成績上都有顯著的提高。
英國社會情緒學習項目(SEAL),旨在發(fā)展兒童在小學階段的社會、情緒和行為技能。項目實施后,對172所學校一二年級的學生進行前后測,對29所學校的教師、助教及校長進行問卷調查,并對13所學校的教職工和小學生進行采訪,發(fā)現90%的學校教職工認為項目總體上是成功的。所有的校長、87%的教師及96%的非教職員工認為項目促進了兒童的情緒幸福感。82%的教師認為項目提升了小學生情緒控制的能力。
采訪數據也表明,項目增強了教員對社會情緒學習的理解,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的學生,改善了自身的行為,并增強了與學生交往的信心,并能夠以更關切的方式處理行為事件。
羅馬尼亞27個小學生參與Playing the Life項目,通過參與項目前和參與項目后2個階段的學生自我評定和教師評定,結果表明社會和情緒能力得到增強,自我管理社會能力同理心和責任感得到提升。
SEL項目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參與,一項關于社會情緒學習項目訓練方法、強度和執(zhí)行質量的研究發(fā)現,當教師屬于中高質量的項目執(zhí)行者,參與更多的訓練,教授更多的課程的時候,效果會更好。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