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鋼琴課堂 2018-06-20 15:35:21
據貝拉·巴托克本人前言所說,分為六冊的《小宇宙》中,前四冊乃為鋼琴初學者提供練習,以“盡可能涵括所有初學階段經常遇到的簡單技術問題”,尤其前三冊,供初學第一至第二年所用。但與傳統(tǒng)鋼琴教學體系極大不同之處,在于巴托克從初學伊始就注入了20世紀前半葉幾乎全部新音樂創(chuàng)作元素,如調式音階及人工音階,雙調性及多調性,橫向的與縱向的非均勻分割的節(jié)奏重組與復合等等。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在于使學生從五指范圍的學習開始,就超越五個白鍵(C-D-E-F-G或A-B-C-D-E)的非大調即小調的音響范疇,接觸更多非大小調系統(tǒng)的音響組合與各種協(xié)和-不協(xié)和音程之間的連接-轉換-對抗-變異的音響效果,開拓初學者耳朵及心靈對各種不同音響的體驗-感覺-接受-理解,對他們日后在更深程度上接受與理解范圍廣闊的音樂作品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礎。
教一首曲子,對學生來說要引導他們感覺-感受-感應-感動每個細節(jié),“感性”應是出發(fā)點,并不要求他們從一開始弄清每個音程-和弦-調式名稱的。正如我們外出欣賞春色,重要的是感受繁花似錦的美麗,并不需要背出每種花草樹的拉丁學名及其種屬科目一樣。但對教師來說就不同,教師必須對每個細節(jié)來龍去脈了如指掌。
現今流行于世的種種啟蒙教材,立足于啟發(fā)興趣,開啟直覺,寓教于樂,健全心理,有許多方面反映了音樂心理-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不論如何玩法,也不論如何好玩,歸根結蒂要落實到每個孩子在琴上發(fā)出什么聲音-奏出什么音樂這一最實在的目標上。因此,在關注各種游戲各種啟發(fā)各種聯想的同時,不能忘記根本--音樂。
把湯普森-巴斯蒂安-巴托克三種啟蒙教材進行比較,很顯然,上述三種教材體系的全盤設想大同小異,殊途同歸,無非用各種方法使技術與音樂雙軌平行,將樂理-視奏-聽音-樂感融于一爐,使歷史-風格-情趣-表現合為一體。切入點大致從單音逐漸增至5指,然后長期鞏固五指指位。相對而言,湯普森積點成線,在每個點上結合各種要素,縱向連接成進階之“線”,曲目與和聲較傳統(tǒng),強調音樂感,專業(yè)性強,有利于培育音樂專業(yè)氣質;巴斯蒂安則以各項要點目標分離,各自成線成塊,以“相關鏈接”的網絡概念的出發(fā)點,橫向連接在同一點上的各方向放射相關點,結點成“面”,選擇曲目在兼顧傳統(tǒng)同時拓展現代通俗-流行樂曲,強調趣味化,實用性強,有利于拓展大眾愛樂者眼界;巴托克則以對位復調為出發(fā)點,抓緊“五指指位”這個狹窄的基礎課題,從各種調式的復合、各種調性的復合、各種節(jié)奏的復合、各種自由與嚴格的對位與模仿,把五個手指指位向四面八方開拓,擴平面為“宇宙”,幾近極致,強調創(chuàng)造力,思辯性強,有利于培養(yǎng)鋼琴作曲兩棲人才。湯普森設計的是通向鋼琴藝術家之路;巴斯蒂安開啟的是通向鋼琴愛樂者之路;巴托克經營的是通向現代作曲家之路。條條道路通羅馬。音樂之羅馬向眾人招手!
無論“湯普森”,“巴斯蒂安”,還是“巴托克”,每課都有樂理,融在了每堂課中。關鍵完全不是用不用哪套教材的問題,而是如何全面使用教材,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在諸多鋼琴啟蒙教材中,以任何一項為主線,吸收-鏈接-整合-重組各家之長,互相補充,是最好辦法。巴斯蒂安的卡通、分冊特別容易引起小孩興趣與成就感;湯普森有大量優(yōu)秀經典樂曲,營養(yǎng)豐富;巴托克小宇宙特別煉耳朵練腦子,又可讓孩子們從小熟悉20世紀語匯。同程度拼合,高程度視奏,可物盡其用湯普森-巴斯蒂安-巴托克三套鋼琴啟蒙教材都是“理想主義”的結晶。湯普森以曲目為中心,想為學生提供更多好聽的經典的樂曲進入音樂圣殿,欲使知“然”;巴斯蒂安以樂理為中心,在接觸任何新元素時欲知“所以然”;巴托克以組織為中心,在五指指位內最大限度擴展音高組織節(jié)奏組織音響組織,欲知“不然”。大道三條矣!
教師最大作用體現在布置功課,掌控進度,把握要點。布置功課就是開藥方。而布置功課的“藥方”源既對學生之“癥”,又補學生之“虛”,再長學生之“力”。這就必須具備有眼光有計劃有效果有針對性的“相關鏈接”。要充分而深刻理解每個啟蒙教材系統(tǒng)的基本理念,取各種教材之長,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對教材進行“再鏈接”,不但在巴斯蒂安內部鏈接,而且在湯普森-巴斯蒂安-巴托克三種啟蒙教材之間進行鏈接,進而在基礎訓練-練習曲-復調-奏鳴曲-中外樂之間不斷進行鏈接,盤旋上升,不斷攀登。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