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早期教育 作者:王春娟 2018-06-10 09:45:36
美術欣賞是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指兒童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從而獲得的審美感受和知識的過程。過去,我們在欣賞幼兒的繪畫作品或觀其繪畫行為時,常常不自覺地用成人的尺度來衡量幼兒的能力和創(chuàng)作,而未曾站在幼兒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作品,那么,如何去欣賞幼兒的繪畫作品?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出發(fā)。
01
線條中體會幼兒的個性
一幅作品的構圖,大多以線條為之。從幼兒所表現(xiàn)出來的線條,可以了解這個幼兒是否大膽、細心、膽怯,或優(yōu)柔寡斷,同時也可以了解他觀察或想象事物的敏銳度。因為一切線條皆有其獨特的感覺,以及其代表的語言或特殊意義,從這些線條的組合所產生的動感、韻律,都可以看到幼兒情感的流露。在幼兒的畫紙上,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如幼兒欣賞的奧托·奇科特的作品就是一些凌亂復雜、毫無規(guī)律的線條,你無法分辨畫家究竟想描繪什么,表達什么,只是感到那種隨意和無法復制。在幼兒的線條畫作品中,你會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性有所成長的幼兒會毫不猶豫地畫出自己的想法,線條大膽、圓潤、狂放,智慧有所成長的幼兒,傾向于用細節(jié)表達積極的知識,線條細膩、溫婉、清晰。
02
色彩中感悟幼兒的情感
色彩同線條一樣可以表達感情,同時也可以表現(xiàn)幼兒個性,讓欣賞者通過“移情作用”探索幼兒的內心世界,一般而言圖式期以前的幼兒較主觀,如同圖式期一樣,帶有原本存于幼兒之觀點,過了圖式期之后,幼兒在色彩的表現(xiàn)又比較容易發(fā)展出主客觀色彩昏庸的形式。我們往往從一幅作品的主色系來了解幼兒的心理或生長環(huán)境過程等。色彩的運用表達了幼兒當時的情緒,我們能從幼兒圖畫的色彩中讀出其興奮、壓抑或憤怒。如有一個幼兒在作畫時用了大量的黑色,畫面感很沉重,后來知道這個幼兒是想描述在夜晚夢見恐怖的場面,他想用黑色來把它掩蓋掉。
03
構圖中解讀幼兒的思考
年齡越小的幼兒造型越夸張、有趣、富含創(chuàng)意,反之越大的幼兒在造型上越趨謹慎,但逐漸喪失創(chuàng)意;而從所表現(xiàn)出來的圖象來看,年齡越大圖像越趨豐富,這當然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關。如巴塞利茲的作品就以扭曲的造型、夸張的色彩來表達他筆下的人物,他的構圖最大的特點就是“倒置的人物”,幼兒被這種充滿戲謔、幼稚、粗糙、原始、非理性、矯飾且瘋狂的色彩與造型深深地吸引著,于是在幼兒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頭足倒置”的人物形象,看到支離的構圖畫面,看到幼兒的一種思考、觀點、情感和沖動。
04
材料中傳達幼兒的能力
材料只是創(chuàng)作的媒介,通常而言,被選擇的繪畫工具大多是蠟筆或水彩筆,這種包裝精美的彩色筆,的確讓幼兒喜愛,訓練了幼兒對線條、顏色的初步經驗,然而卻因其太方便使用,使幼兒失去與顏料之間的直接接觸,缺少了觸摸的感受,同時加上在調色、混色上的一些缺點,讓幼兒的作品流于呆板,缺少變化,并對繪畫素材少了一些探索與體驗。如果我們提供足夠豐富的繪畫工具和材料供幼兒選擇,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的幼兒選擇單一的材料和工具,有的幼兒喜歡混用各種材料,并不是說選用單一材料的幼兒能力弱些,而選擇各種材料的幼兒能力就強些,最重要的是幼兒能否把每種材料的“筆觸”與“特色”表現(xiàn)出來。
05
內容中蘊含幼兒的創(chuàng)意
加德納說:“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到了4~7歲時,在有合適環(huán)境的鼓勵下,都是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對于所有的孩子來說,這個階段正是最自由的階段。”看每一個幼兒的繪畫作品,雖然畫面內容的組合不盡合理,但幼兒卻有其合理的解說,通過幼兒對畫面內容的解說,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幼兒獨特的創(chuàng)意。綱要中說“幼兒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所以說,我們不但要關注幼兒的創(chuàng)作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創(chuàng)作過程,讀懂他們的畫外之音,尊重幼兒的創(chuàng)作意想。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