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5-29 17:27:20
教學過程
1、展示學生課前通過不同途徑搜集來的他人的成功案例。
(1)、組織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展示課前搜集到的資料。這時教師應當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認真傾聽學生的展示,最好能夠及時地提出一些使學生展示更為充分的建議。“他們的探究過程是怎樣的?探究過程中遇到過什么問題?他們是怎樣解決的?”如果有搜集到的資料的同學可以互相補充。
(2)、討論:聽過以后,你能對這件發(fā)明作品展出幾個問題?你還想進一步了解這個科學探究活動的什么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學習怎樣式開展專題研究活動。
2、分析教材中的典型案例,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開展專題研究活動的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
。1)、分析典型案例“安全雨傘”或“反光防風雨披”的結構特點和探究過程。這一活動非常重要,如果把研究對象的結構特點和探究過程分析透徹,對同學們下面開展專題研究活動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在課堂上花費的時間不能少于20分鐘,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去討論、分析、探究。教師可用展板或板書的形式把學生分析的過程用簡單的分析圖表或邏輯分析圖放大,有條件的學校也可采用多媒休展示的方法。
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從中得到啟示。
。2)、討論與分析在探究過程中使用的發(fā)明技法。
這個教學設計實際上是引導學生認識發(fā)明技法,探究發(fā)明技法在實際活動中的靈活應用。教材中呈現的發(fā)明反法和指導的文字雖然不多,但是,留給教師的空間卻很大?梢栽O計成:“從小發(fā)明作品”中找發(fā)明技法,也可以設計或使用發(fā)明技法指導學生作品的發(fā)明。
在這里教師還可以明確地告訴學生,借助一定的科學思想和技術手段創(chuàng)造出的新事物和新方法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例如我國的四大發(fā)明和愛迪生發(fā)明電燈……),改進和完善身邊物體在使用過程中的缺點和不足也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例如我們身邊同學的小發(fā)明“充氣雨衣”、防凍水表“等)。只要我們善于觀察,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并且努力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就一定能搞發(fā)明。培養(yǎng)學生勇于質疑、不迷信權威的品質。還可以通過發(fā)明家的發(fā)明故事學生體會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不神秘,它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遇事多問為什么,并且努力去探究問題的答案,一定也能成為發(fā)明家,從而為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樹立信心。
4、根據“雨具的缺點”整理表制訂探究方案。
(1)、改進相同雨具的同學,可以組成一個探究小組。
。2)、根據“雨具的特點”整理表確定改進意見,明確探究目的。
(3)、小組成員合理分工,并做好器材準備。
(4)、選擇合適的發(fā)明技法,商定探究步驟,明確探究目的。
。5)、在探究過程中,注意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調整探究思路。
各小組探究的問題不盡相同,制訂的探究方案也不一定全面,但是,他人成功案例的啟發(fā)下,可能會有新的感悟。這時如果再開展一個全班同學的“問題互相講座討論會”,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各小組共同討論、交流,取長補短,就把有可能發(fā)生的情況都考慮到了,這樣制訂的探究方案可能會更全面些。
教師可在各組巡回,主要是傾聽學生的討論?梢韵驅W生提出一些實際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探究方案的可操作性,如:你們提出的探究方案需要什么器材?要探究多長時間?花多少錢?有沒有安全問題?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問題,學生就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當學生向教師求助時,教師不可能什么都懂,這時,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探究學習。在專題研究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教師應該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要善于發(fā)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要向學生提供經驗,幫助學生進行價值判斷;要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和計劃;要檢查學生計劃的可行性;要提醒學生注意探窘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要關注學生的活動,防止發(fā)生安全事故;要向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幫助;要糾正學生不規(guī)范的做法,防止偏見和出現差錯;要提醒學生要實事求是,注意結論的可靠性;要引導學生的再認識,對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進行總結,引導報告自己的收獲,等等。
2、反思與評價:采用課堂隨機評價和自我反思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讓他們充滿自心:我也會了!我已做好探究的準備!我也能當小發(fā)明家!
3、智慧就在我們手中
教學時間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逐步養(yǎng)成觀察、思考、探究的習慣,學會采用多種途徑獲取知識的能力。
2、教給學生在動手、探究、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研究問題……
3、教給學生“學”、“做”、“思”相結合的學習方法,以“學”指導“做”、在“做”中“學”。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生活中發(fā)現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使學生從中感悟到學習知識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教學教程
1、各小組按照探究方案,認真做好準備工作,列出制作材料表。
同學們在進行專題研究活動前,教師應提醒學生按照探究方案把所需材料繪制成表,做好活動的準備工作。教師還可以根據情況因地制宜地開設一上簡單的“材料超市”,為學生開展活動提供幫助。
2、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制作。
專題研究活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強調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教師要盡量注意將能力不同的學生搭配分組、合作分工。
此項活動是 “一般”到“典型”、由“領”到“放”相結合的活動。發(fā)明與制作活動最好放在興趣課或課外進行,課堂上以討論和解決制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為主。以此來實現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的目的。
這個教學過程是動手又動腦的過程,教師在指導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各小組的探究情況來把握何時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導是必要的,怎樣指導才算充分,何時需要提供資料背景資料,有關信息、傳授相應的準備性知識、推薦學生閱讀教科書,或通過圖書館、互聯網查閱資料,或向成人求助?傊,不能讓學生過久處于無助狀態(tài),但是,教師也不能過早介入,以致阻礙學生發(fā)現或解決本可以自主發(fā)現或解決問題。
3、在制作過程中,正確地選擇非常重要。在引導學生選擇材料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安全、材料的適當用途和可獲得性,又要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切身體驗到合理使用資源的重要性。常見的材料可以分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例如反光漆、熒光粉、塑料、玻璃等都是人造材料,木條、竹竿等都是天然材料。它們有些可以再造,有些不可以再造,因此,我們要盡量避免浪費。不要輕易破壞雨傘或雨衣,可以先在碎布或者廢報紙上嘗試制作。
4、在制作過程中,把遇到的困難及時記錄下來,小組共同討論,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對于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不同途徑查找資料、向人求助;也可以及時記錄下來以后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傊處熞龑Ц餍〗M同學把制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點評意見等及時記錄、整理、分類,列出問題一覽表。
另外,在制作過程中還要注意安全。特別是使用剪刀、錘子、電烙鐵等工具時,一定要安全使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