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18-05-29 10:32:46
家長到底要不要輔導孩子做作業(yè)?怎么輔導?事無巨細還是大而化之?遇到難題解決不了怎么辦,是鉆研下去還是得過且過?……隨著秋季開學,有一批一年級的小豆包背著書包走進學堂,而跟著他們身后的家長也跟著忙了起來。緊接著一連串的問題就迎面撲來,可愛的家長們,你們準備好了嗎?家長到底該怎樣輔導孩子做作業(yè)呢?
"輔導孩子做作業(yè)是大事,不只是一個問題能不能解決這么簡單,還涉及孩子習慣、性格的培養(yǎng)等很多方面,絲毫不敢疏忽。"一位家長道出了許多爸爸媽媽的心聲。
輔導不是監(jiān)督,也不是代替,而是關注、點撥和幫助
陳女士是一個10歲男孩的媽媽,她是一個放養(yǎng)型媽媽。她表示:"我家兒子上小學四年級了,他每天放學比我下班早,總是我回家先做飯,他同時甚至已提前開始做作業(yè)。老師讓檢查、簽字呀什么的,我從來都是只管簽不管檢查,背書、默寫更是從來沒管過,但簽字時我都寫'已背誦''已默寫'等。沒辦法,只有這樣孩子第二天才能過關。"
專家表示,家長輔導孩子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抄作業(yè)題到規(guī)劃作業(yè)再到完成作業(yè)等,都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要若隱若現,但須始終關注著。具體來說,家長的輔導應該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觀察,就是在孩子基本能獨立完成的情況下,家長只觀察孩子在習慣和知識兩方面的弱點就可以了;二是分析,輔導作業(yè)過程中的一個內容就是檢查,但避諱家長檢查、孩子若無其事,應該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檢查,是共同進行時。檢查作業(yè)就是要發(fā)現問題,分析原因,家長要弄清楚孩子出現的問題到底是習慣上的還是知識上的,因為做作業(yè)有兩個目的,一是查遺補漏,二是復習鞏固。如果是知識上的,就要進行階段性復習鞏固;如果是習慣上的,則需制定計劃,確定日程表,一點一滴改進。
王女士的兒子今年小學三年級了,她是一個精養(yǎng)型媽媽,輔導孩子做作業(yè)每天雷打不動,一絲不茍,比她自己上班還認真。"晚上陪孩子做作業(yè),檢查、簽字,幫助孩子背誦課文,聽英語磁帶。第二天一大早,一邊幫兒子梳洗整理,一邊還不忘再讓兒子重溫前一天背誦的東西。"王女士的愛人經常"看著她都累",也很疑惑:非要這樣辛苦地陪孩子做作業(yè)嗎?
對于家長是否要給孩子輔導作業(yè),專家態(tài)度明確:一定要輔導。但不認同王女士的做法:"首先,輔導不是監(jiān)督,不要一直坐在旁邊盯著孩子做;其次,輔導不是代替,不要一看見孩子不會,馬上就想講。這兩種行為都不叫輔導,都是錯誤的、不可取的做法。"
遇到難題及時解決,做到課前預習,課堂消化,課后鞏固
李女士對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的作業(yè)也非常認真,但她表示,"有的題目我們真的不會,有的是模棱兩可,碰上類似題目,先得考慮幫助孩子完成作業(yè),有時真的是抱著應付的態(tài)度。"她回憶說:"一次,語文卷子上出了一道作文,讓孩子寫最近觀察過什么,有什么新發(fā)現,可是孩子根本說不出什么來,又不能現觀察。"沒辦法,她只好求助老公,而老公的"辦法"是上網查,"總不能讓孩子空著交上去啊,先寫上再說。"日常生活中,這種靠網絡解決孩子作業(yè)難題的家長不在少數。
張先生的兒子在省城某名校上初一,每天作業(yè)都要做到十一二點,碰到不會的題目,可能就會熬夜到一兩點。"有時一道題目我要翻閱很多資料,研究上三四個小時,但不管花多長時間,一定要解決。"張先生的觀點是:不能把難題積累下來,今天一道,明天一道,慢慢地會越積越多,影響孩子的學習樂趣和自信心。
專家表示,借助網絡解決難題沒錯,但家長需要注意的是,網絡只是手段,跟孩子請教老師一樣,最終一定要做到孩子真正理解、消化和吸收,否則這種得過且過和應付的態(tài)度,會對孩子的學習習慣甚至人生態(tài)度產生不好的影響。
那么,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家長到底應該怎么辦?
專家表示,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如果孩子是優(yōu)等生,就要做到問題不過夜,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研究,也可以打電話請教別人;如果孩子是學困生,力不能及,可以留到第二天請教老師。其實,每天出現遺忘或者不會做的題都是正常的,我們不要求學生天天清,但一定要做到單元清、階段清,就是在一個單元、一個階段后,要進行問題的清理。這也是所有成績好的學生都有的習慣。"
專家告誡家長,不管孩子實際情況如何,都一定不能包辦代替。要發(fā)現孩子遇到問題的"攔路虎"、障礙的實質所在,是概念上的、計算上的,還是審題能力上的?先給孩子適當點撥,然后讓孩子自己完成。另外,建議家長給孩子安排一項家庭作業(yè):課前預習。"家庭中課前預習,課堂上當堂消化,作業(yè)中復習鞏固,再進行階段性復習鞏固,這個孩子的知識和能力上就應該不會有什么問題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