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怡和心理 2018-05-21 16:17:22
01
我們?yōu)槭裁磳逃@么焦慮?
大多數(shù)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識到,趕緊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業(yè)……
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家長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一直在間歇性地關注孩子。
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于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做得夠不夠,自己心里也沒底。
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
那么,為什么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松灑脫,生活穩(wěn)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并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里。
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很多父母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02
“四十歲死,八十歲埋”?
我有很多年長我十歲左右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也會說到她們同齡人的狀態(tài)。發(fā)現(xiàn)四十歲左右年齡的人,特別容易往兩個方向走,要么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魅力;要么視野越來越窄,與外在世界非常疏離。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歲死,八十歲埋”來描述這種狀態(tài),讀來讓人倍感凄涼。
當然,選擇最安逸的生活狀態(tài),也不是錯誤。不過,人生的議題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回避而遠離。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
我們對現(xiàn)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妥協(xié)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樣到達那里;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制地圖。大多數(shù)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圣不可侵犯,對于新的信息和資訊,他們也沒有多少興趣,似已疲憊不堪。只有極少數(shù)幸運者能繼續(xù)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于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我們的人生地圖,至少要通過三組關系來定位,分別是與自己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世界的關系。如果我們不想再繪制“人生地圖”,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辦法。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退縮,并保持現(xiàn)狀。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卻放棄了內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
面對人際關系中存在的障礙,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際關系簡化,有的索性只剩下親人關系。
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為之,也會獲得包容。對世界的看法,則保持不變,不再對世界產生好奇。
許多媽媽埋頭于柴米油鹽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這三組關系。派克的另一句話,說得言簡意賅: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03
親子關系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系
如果說,大部分情況,我們都可以逃避的話,那么,孩子的到來,則讓媽媽們無處可逃。親人和朋友會包容我們,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親子關系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系。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tài)度,我們處理親密關系的能力,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余。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