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18-05-09 11:04:01
內容簡介
即使人類的童年無休無止,一個人的童年也只有一次。即使在童年里,也不是每一天都能過成狂歡節(jié),每一次都能成為燈光下的焦點。不苛求永遠,我們只希望此時此刻的孩子能夠在夢想中恣意地快樂著。
一開始,作者就利用對立的圖文關系制造反諷的效果:上學前的奧莉薇興致勃勃地給兩個小弟弟做早餐,“她幫了媽媽好大一個忙。”畫面上卻是狼藉一片的廚房和若無其事走出去的主人公。孩子們以游戲般的激情來參與成年人的家務,最后留下的那個爛攤子誰來收拾呢?“媽媽!”似乎能聽到孩子在門后得意的竊笑。故事也在此時向我們正式宣告了它滑稽的氣質。
接著,在奧莉薇的臥室里,墻上貼的是被譽為“世界第一夫人”的埃莉諾?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偨y(tǒng)的妻子,擁有女性少有的獨立、冷靜與豁達)的照片。照片的紀實風格與故事的虛構性相交,襯出天真底子上的某種鄭重與執(zhí)著——我們對奧莉薇的自我寫照已了然于心,接下來的校服改良就完全在意料之中。哪個孩子能忍受這炭灰般無趣的生活?鮮紅的蝴蝶結、頭盔、背包和條紋衫一下子就調和了灰黑的底色,在必要的規(guī)矩之內生出盎然的意趣,帶著主人公在滑輪車上飛馳而去。吃飯、穿衣、去上學……這些看似啰啰唆唆的鋪墊都是為了成就之后的舞臺和燈光。
是的,面對觀眾,奧莉薇從來都容光煥發(fā),但你要看到,給孩子一次講述的機會,讓教室變成舞臺,那可是成人仁慈的創(chuàng)造。孩子隨即的創(chuàng)造便不再拘泥于黑底子上的點點綴綴,而是嘩地一下抖出一頂鮭魚紅的大帳篷,頂上旗幟般飄揚的“馬戲團”這個詞和意象帶著往昔的喧鬧與昂揚,讓故事一下子恣意、磅礴起來。要讓自己在故事里綻放,就得先讓別人凋謝。嗯,讓他們都得中耳炎去好了。然后是古希臘戲劇中的“機械降神”法——天降英雄,以此達成簡單而圓滿的敘事,卻絲毫不顯露此種模式的僵硬與尷尬,因為降落的是一頭小豬,故事怎能不俏皮起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