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源 2018-04-28 15:15:48
內(nèi)容簡介
在南方的一個小島上,住著一只小猴子。他常常想些奇怪的問題:大海的那邊有什么?被螃蟹鉗了會不會變成螃蟹?樹林里的這棵樹和那棵樹一樣嗎?小猴子提出一個接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問題。他在游歷中尋找,在前輩的指引下有所感悟。
簡單的構(gòu)圖、易讀的文字、有趣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這里。
媒體評論
不違抗自然的生活
猴子有趣的地方是和人類只是稍有不同,這稍微的不同之處讓我們思考人類究竟是什么。猴子是很聰明的動物,但有時反而會因聰明而犯錯,在這一點上跟孩子有相似之處。
有時,孩子只能在大人絕對的強勢下聽從大人的安排,比如經(jīng)常聽到父母說:“再好好想想”。所以作為孩子,一邊體會和猴子的共性,一邊會和大人一樣看到猴子的愚蠢而感到自己作為人類的驕傲。
我認為“小猴子”系列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最成功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在南方島嶼跟家人、朋友們一起生活的猴子,他并不違抗自然的規(guī)律,憑借智慧過著舒適的生活,看看天空就能感到幸福?墒牵敶嗽趺匆膊豢赡苡泻镒幽菢拥穆斆骱托腋8。這是為什么呢?
說到猴子的故事,古代就有《蟹猴大戰(zhàn)》、《西游記》等,因為猴子有智慧,有時樂于助人,有時扮演反派角色。這是因為當時人們還能跟自然很好地相處。而今,總能只聽到猴子做壞事的新聞,這是因為人類迷失了和自然融合相處的辦法。
不管在動物園還是在自然界,猴子總是很有魅力。要是我能跟猴子說話,我想問問他們,怎樣人才能變得更聰明?說不定他們給我傳授一些人類想不到的智慧。
——伊東寬
伊東寬在“小猴子的故事”系列中做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把那些用術(shù)語表達起來會顯得很哲學的話題,用他獨特的無拘無束的畫風和語言來表達。具體來說,《猴子的日子》描述的猴子的“日常生活”,對人類來說并不是“日常”的;《猴子是猴子》是在表達“時間上的自我認識”;《猴子出!穭t是在表達“空間上的自我認識”。一般來說,在兒童讀物里涉及這些內(nèi)容,很容易做成充滿說教味道的寓言。但伊東寬并沒有重蹈覆轍,使這一系列作品作為童話而成立,這是因為他正面面對小讀者的視線。這種視線在系列第4冊——《成為猴子的日子》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加深。換句話說,在前三冊作品中,作者比較重視“孩子閱讀”、“用孩子的話講故事”,到了第四冊,“我是怎樣出生到這個世界的”這一很具體的語言來表達中心思想,根本不需要用“自我認同”等詞語。孩子懂事之前記憶的空白對孩子來說并不是像“自我認同”這么賦有哲學性的思考,而只不過是十分具體實際的感覺。作者用這種實際感覺做題材,敘述者“我”使孩子的必然性更加明顯了。
——甲木善久(日本評論家)
“猴子”系列很哲學,很抽象——第一部《猴子的日子》,早上起來,尿尿,吃飯,跟大家一起玩兒,過著和睦的生活。每年都等著海龜爺爺游過來給大家講大海里的故事,大家耐心的等啊等啊……故事很簡單。讓人深深感到雖然跟現(xiàn)實不同,但這樣悠閑的生活的確是存在的,這樣多好啊。
《猴子出!防,小猴子想起出去旅行,騎著圓木向大海游去。要是古代的故事,主人公得意洋洋地出海,一定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墒窃谶@本書的故事里,游啊游,游啊游,還是無邊無際的大海。小猴子寂寞了。這時,忽然海龜爺爺出現(xiàn)了……在好大好大的大海的正中間偶然碰到朋友,多么讓人高興,多么不可思議!伊東寬說:對啊,哪怕你的周圍有再多人,如果都不是朋友,那么跟在汪洋大海沒什么兩樣吧?
《猴子是猴子》的主題是發(fā)現(xiàn)自己與別人不同后的不安。在現(xiàn)實中的日本,這的確是孩子們的(當然也是大人們的)熱門話題,用五六歲的孩子都能理解的語言和故事(所以當然大人也能理解),正確地講出來。文字的多少跟內(nèi)容的深淺是沒有關(guān)系的。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