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張怡筠情商教育 2018-04-27 22:20:09
記憶力是人們識別、儲存、再提取信息或經驗的能力。我們都知道記憶力它太重要了,生活、社交、娛樂、學習、工作……統(tǒng)統(tǒng)離不開它。許多成功的政治家、文學家、科學家都擁有驚人的超強記憶力,例如馬克思、拿破侖等。
對正處于學習和積累期的孩子來說,記憶力更是重中之重!不管是應對考試,還是實踐運用知識,記憶力強的孩子都更加得心應手。于是,爸媽們想盡辦法幫孩子們補腦,增強記憶力。
然而,康奈爾大學心理系的一項研究發(fā)現中國孩子的記憶普遍比美國孩子要弱。研究者收集了美國和中國大學生的數百個回憶,發(fā)現:
1)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能記得更小時候的事情,時間差長達6個月;
2)美國學生的回憶更長、更豐富、更詳細、更注重自我情緒。
VS
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落后呢?
康奈爾大學心理系的研究者們又找來了學生們的媽媽進行同樣的實驗,發(fā)現了相同的模式。于是,結合中美兩國不同的文化和教育理念,研究者們有了答案:
中國文化和教育注重內斂穩(wěn)重,中國媽媽都不擅長表達情感,也不鼓勵孩子表達情緒;
相反,美國父母的教育提倡情緒的表達,很張揚,也注重個性。
所以,美國孩子從出生就比中國孩子接觸更多的情緒,也被鼓勵去感受和表達情緒。美國孩子的經歷往往都有很豐富的情緒體驗,而大量研究指出帶有情緒體驗的記憶和普通的記憶的儲存方式不同,更容易牢記。
這就好像在頭腦中回憶“動物園里有老虎”和“我在動物園看到老虎,盡管我很害怕但是有很多的樂趣”之間的區(qū)別(Robyn Fivush),后者更容易記住和回憶。
所以,那些記憶力較弱的中國孩子,父母們要為此而負責。
基于此,我們能做什么來幫助孩子提高記憶力,不僅幫他們留住更多美好的回憶,更是讓他們能積累更多的知識和經驗呢?
1、教孩子認識及說情緒
當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與孩子一起描述情緒的感覺,并把情緒的名字告訴孩子;而不是告訴孩子“不要哭,不準鬧”。
例如,孩子與小伙伴爭玩具落敗后很生氣,你可以說:“寶貝,現在你感覺到心砰砰的跳,渾身發(fā)熱,甚至想要揮舞起小拳頭,你會覺得小伙伴有點讓你討厭,其實這種感覺是生氣。以后遇到有相同的感覺時,你可以說‘我很生氣’告訴大家你的情緒噢。”
2、引導孩子多體驗情緒
任何時候都注重詢問孩子與情緒相關的問題,引導他們去感受情緒。
例如,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和看動畫片的時候,問孩子:“你覺得主人公現在有什么樣的情緒?”
3、與孩子一起回憶情緒
我們總習慣只問孩子:“今天老師教了什么呀?”想要幫助孩子回憶學習內容,進行鞏固。有的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只關心學習,引起反感。
其實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詢問,“今天心情如何”、“發(fā)生了什么跟課堂有關的有趣事情嗎”、“學到了新知識有沒有愉快的體驗”?這樣引導更容易讓孩子記住課堂上發(fā)生的事情和知識,并且不會讓孩子感到反感。
希望中國的父母們能多鼓勵孩子們認識、體驗、表達情緒,不壓抑他們的感受,解放天性的同時提高記憶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