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成長閱讀匯 2018-04-25 21:29:43
貝爸:昨天發(fā)布了“教會孩子邏輯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養(yǎng)這種思維方式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愛因斯坦認為,所謂教育受益,應是在學校知識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東西------思維能力。人的思維能力是可以培養(yǎng)和開發(fā)的,人的思維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因此,學校教育,無論是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還是“學會合作”,只有“學會思維”,才是最重要的。好奇與較真生下的孩子叫"邏輯思維",理解力和興趣決定這個孩子能長多大!那么很多的家長會問了,我家孩子不喜歡理工科是否就不好培養(yǎng)邏輯思維了?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在孩子閱讀的過程中,沒有必要非要求孩子只讀偏理的書籍,而應該讀的雜一些,下面分享的文章中很多的物理學家和數(shù)學家小時候非常愛讀文學書籍而不喜歡理科的書籍,更重要的是他們從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的習慣習得了非同尋常的思維能力,也就是俗稱的“得方法”。因此孩子閱讀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習慣才是我們家長應該關注的。
理工科學生更善于邏輯思維嗎?
2009年起,上海交大管理專業(yè)正式停招本科生,轉為從全校大三工科、理科專業(yè)學生中選拔讀研究生。對此,管理學院院長王方華解釋說,有理工背景、邏輯思維強的畢業(yè)生更受企業(yè)歡迎。很明顯,王院長及很多企業(yè)都認為理工科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更強。在中國,這種認識很普遍,很多人都認為文科用的多是形象思維,理科用的才是抽象邏輯思維。果真如此嗎?
前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1897-1969)被稱為“文學天才,數(shù)學白癡”,考大學時數(shù)學考了零分,卻被北京大學錄取,成為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他的邏輯思維能力絕對不差。很多著名的學者數(shù)學都不好,或者沒受過現(xiàn)代數(shù)學的訓練,但邏輯思維能力卻強于多數(shù)人。這說明,一個人即使缺乏數(shù)學等理科的訓練,對其邏輯思維能力的影響并不是確定的,他的邏輯能力仍然可以很強。
有很多著名的學者,都沒有經(jīng)過理工科的訓練,他們照樣有很強的思維能力。甚至,錢偉長中學時一直學文科,理工科很差,上了大學才改學物理,結果成了大物理學家。
可見,理科更有利于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識。這種觀念只在中國流行,沒有哪一本心理學著作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論斷,也沒有什么切實的證據(jù)能夠證明這一點。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中國人形成理科生善于邏輯思維、文科生善于形象思維的認識?有這么幾個原因:
首先,一些人誤認為文科只是文學藝術,如詩歌、小說、繪畫,那確實需要形象思維。但這只是人文社會學科中的極小一部分,很多人文社會學科如哲學、邏輯學、法學、經(jīng)濟學都需要強大的抽象能力與邏輯思辨能力。
要說形象,我看理工科的形象更多,因為他們研究的對象就是自然界的或人造的物質,甚至是看得到、摸得著的物質,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在很多時候面對的都是眼前的、實實在在的物質,而所有的實驗都要求眼見為實,都是通過觀察得出結論的,即使肉眼看不到,也要用儀器觀測到。而許多人文社會學科面對的并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而是人的不可捉摸的精神世界以及復雜多變、難以把握的社會現(xiàn)象。所以,文科更需要抽象邏輯思維。
數(shù)字和文字,本身都是抽象符號,數(shù)字本身就是文字的一種。漢字雖然是從象形字發(fā)展而來,但是漢字中的象形字已經(jīng)極少,并且變形極大,早就不再象其所代表的事物了,漢字同樣是抽象符號。至于西方語言的字母文字,則更是抽象的。所以,不能說整天接觸數(shù)字,他的思維就會抽象。
第二,一些人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誤。當文、理兩種背景的學生在一起討論問題時,他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傾向于把思維的差別歸結于文理的差別,但實際上,這種差別在文科生之間、理科生之間都同樣存在。試想,如果高中不分文理科,學生之間的思維差異同樣會存在,但人們不會想到把這種差異歸結于文理科的不同。
第三,很多人把男女之間思維方式的差別等同于理科生與文科生之間的差別,當然是不準確的。很多理科男生談到文科生的思維方式時,實際上是拿文科女生做例子的;同樣,很多文科女生談理科生的思維式,也是拿理科男生做例子的。他們所談的思維差別實際上是男女之間的差別,而不是理科生與文科生的差別。
更荒謬的是,人們在談論理科生邏輯思維能力更強時,拿出的證據(jù)卻都是文科類型的問題,比如對文藝作品的理解、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對政府政策的討論等等,這些問題本來就是文科研究的東西,文科生天天研究的就是這些東西,難道他們的理解與看法還不如理科生?這是很荒唐的。如果說文科生做數(shù)學題不如理科生,這很正常;但如果說文科生連解決人文社會學科的問題都普遍不如理科生,無疑是荒謬的。
人本身就很復雜,人類對于自身的認識并不比對自然的認識更清楚。這些都使得很多人文學科具有很強的思辨性,全面深刻地分析社會問題和分析數(shù)學難題一樣困難重重。這種困難表現(xiàn)在,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會得到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結論。比如哲學上,人們對客觀世界有不同的認識;史學上,人們對相同的事件或人物卻有著不同的評價;文藝學上,對作品有著不同的理解;經(jīng)濟學更是如此,對中國當前的經(jīng)濟問題,經(jīng)濟學家眾說紛紜,甚至觀點完全相反。
所以,中國人所謂“學理科的人更聰明,邏輯思維能力更強”的觀念是毫無道理的,更是沒有任何證據(jù)的。當然,這種觀念發(fā)生在中國人身上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中國人由于文科學生掙錢少、對文科的性質認識不清、文科的教材及教法不科學等原因,造成人們不愿意學文科,聰明的學生就不會選擇文科。勿庸諱言,就中國來說,學理科的聰明人多是有道理的。但在發(fā)達國家,就不是這樣了。經(jīng)濟學家郎咸平說:中國的一流人才,基本上是念理工科,像我都是當初比較差的,才去念商科、經(jīng)濟,我在高中的時候,我如果稍微聰明一點的話,我也去念理工科去了,因為我的父母告訴我,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們有沒有想到,這句話就是錯的,胡說八道。你們想到的幾乎都是錯的,我跟你講,為什么中國人到美國去,和美國人競爭,你這么優(yōu)秀呢?我可以跟你講,因為中國的一流人才是念理工科的,而美國的一流人才是不念理工科的,念什么?法,商,醫(yī),他們是三流人才才去念理工科,……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