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4-23 17:28:02
大多數(shù)親子關系是這樣的:
面對孩子 “簡直被氣死過去了,越看越火大” 這是最多媽媽的吶喊聲。
盡管三番五次告訴自己,“親生的,親生的,忍耐忍耐,千萬別動手”,
終究還是收不住洪荒之力,奈何不了內分泌,“你個熊孩子,這么不聽話”。
“啊,啊,啊。。。。” 親生的使出吃奶力氣大哭,一哭媽媽情緒高漲,繼續(xù)吼罵,
甚至指揮不住雙手打了熊孩子,熊孩子越發(fā)委屈,哭的越大聲,
于是負面情緒惡性循環(huán),一場戰(zhàn)爭沒完沒了,隨時激發(fā)著第二場,第三場.........
作為父母的我們?yōu)槭裁纯傆X得孩子不聽話呢?
我們總說“爸爸媽媽小時候沒這么壞,怎么就生你這么個孩子”,
孩子卻不服氣,無論你是否衣架伺候,
從心底里還是嘴巴里他都會委屈的反抗“你才壞,我才不壞”。
怎么樣和孩子相處?
你了解孩子嗎?
和孩子相處的第一要素是你得了解孩子!
你認為自己很了解孩子,孩子想要什么你都給了啊,可是就是不聽話啊。
不能和孩子和睦相處,其實是因為你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
簡單的說,你不能了解孩子的“本我”,不愿意了解孩子的“潛意識”。
什么是“本我”呢?完全一頭霧水啊。。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的一部分,它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結構部分,是人格的基本機構,是人格中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簡單的說:“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要求毫無掩蓋與約擾和焦慮。
孩子的“本我”追求,便是阻礙及惡化親子關系的最重要因素。
面對孩子的“本我”,
1,采取“共情”便可以融洽親子關系,促進親子溝通,
教育孩子也就在共情相處過程中變得輕松自在。
“共情”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并和孩子站在同一思想線上去看待事件!
簡單的說:
笑同笑,哭同哭,就和你們閨蜜誓言一個道理來著,我愿意陪你幼稚,我愿意陪你撒潑!
2,采取“排斥”讓孩子的本能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惡化親子關系,
教育孩子也在不良情緒中惡性循環(huán)。
孩子的“本我”得到了基本滿足,那么升華后的“自我”才會是積極樂觀的,
若“本我”得到阻礙,升華后的“自我”便容易被扭曲,并引申惡性事件。
簡單舉例,
有一個女人,想要得到一塊夢寐以求的手表,但是她沒錢,
如果她的“本我”追求可以得到合理調整,她會去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賺錢并合法去爭取這塊手表。
反之,“本我”被變相遏制,她更加容易走向歪路去盜竊或是出賣自己肉體來實現(xiàn)自己的“本我”。
我們從生活小細節(jié)來了解孩子的“本我”。
1
水潑了,杯子掉了,碗打碎了
親子關系中,無不常上演著這樣的畫面:
水還沒端到手里就潑了,杯子掉地上碎了,端著吃飯的碗一不留神打碎了。。。
很多父母面對這一幕:“誰弄掉的?”
孩子大哭:“不是我,是杯子它自己不讓我喝自己滾下來的/(ㄒoㄒ)/~~”
“不是我,是碗不知道為什么就掉在地上了/(ㄒoㄒ)/~~”
大多父母聽到這更加火大了,
“你這熊孩子你還撒謊了。”
科學分析:
杯子掉了,碗碎了,都在孩子的潛意識之外,
他們本能反應這杯子這碗怎么了,
明明自己掉下來了為什么爸爸媽媽要罵我打我呢?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