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論壇武漢站 2018-03-07 14:11:33
1
前幾天,讀者群里一位媽媽講了一件煩心事,請大家?guī)兔Τ龀鲋饕猓?br />
她家大寶三歲多,二寶不到一歲,最近大寶對弟弟充滿敵意,動不動打弟弟,還總是說:“把弟弟扔掉,打死他,不要弟弟了。”
每當大寶鬧騰的時候,大人們就會說:“大寶太壞了,沒有弟弟乖。”
媽媽猜想,可能是因為一個多月前二寶生病,她的精力都用來陪二寶了,陪大寶的時間就少了很多,F(xiàn)在雖然慢慢又調(diào)整回來,但大寶還是對弟弟“懷恨在心”。
雖然大致明白原因,但有時候看大寶這么鬧騰,媽媽的情緒一上來,也會忍不住說他一頓。
結果更糟糕,大寶更逆反了。媽媽一張嘴,大寶就說:“你又說我,你不愛我了!我生氣了!”扭頭就躲回自己的房間了。
大寶怎么變成了這樣?這位媽媽又崩潰又發(fā)愁。
暫且不提如何解決,我覺得,這件事的根源在于:媽媽和孩子的心理事實不一樣。
2
所謂心理事實,和客觀事實是相對的。
我們從小都被教導要“實事求是”,尊重事實。
但所謂的事實,其實并不那么“單純”,它包括客觀事實和心理事實。
舉個例子。
我們發(fā)微信給對方,但對方遲遲沒回——這是客觀事實。
“可能是我哪里做得不好,他不喜歡我了,不愿意和我做朋友了”——有人就會產(chǎn)生這樣的心理事實。
“估計他正在忙,暫時顧不上回復我”——這又是一種心理事實。
再舉個例子。
在街上看到年輕女人開豪車。
在一些人眼里:這個女人不是富二代就是被包養(yǎng)的。
在另一些人眼里:這個女人一定很能干,好想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
同一個客觀事實,在不同人的眼中,就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心理事實。
就像我們常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
他們覺得,事實只有一個,自己看到的就是真正的事實,別人眼中的事實應該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樣的。
甚至,我們都沒有意識到,還有心理事實這回事:
我是這么想的,別人也應該這么想——因為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的嘛!
你不這么想,那就是你錯了!我才是正確的——因為我的看法代表了事實!
可以說,我們的痛苦、憤怒、糾纏、委屈,我們和他人的矛盾沖突,絕大多數(shù)來源于此——把自己的心理事實等同于客觀事實。
而沒有意識到,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事實。
文章開頭的母子,她的心理事實是:
大寶、二寶我都愛啊,都是我的孩子,我怎么可能不愛大寶呢?
媽媽覺得,這么淺顯的事實,這還用說嗎?大寶怎么可能不明白呢?
大寶的心理事實卻是:
媽媽只關心弟弟,不管我,她不愛我了。大人動不動就說弟弟乖,說我壞,他們都喜歡弟弟,都不喜歡我了……
你瞧,媽媽和大寶眼中的事實相差了十萬八千里,難怪大寶會感到委屈、憤怒,媽媽會情緒崩潰呢!
雙方都認為:你明明知道該怎么做(因為我就是這么想的),你怎么就不做呢?
3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都聽過的一句話嗎?
我們到媽媽那里尋求安慰:“媽媽,我腰疼。”
媽媽一句話就把我們打發(fā)了:“小孩子哪有腰啊!”
可是,我們就是感覺到腰疼啊,對我們來說,這就是真真切切的“事實”。
對媽媽們來說,小孩子有什么腰,當然也不會腰疼,這是她們認為的“事實”。
兩軍對壘,自然是小孩子的“事實”敗下陣來,我們閉上嘴,封閉住自己的感受,也壓抑住自己的委屈。
這樣的事,在我們和孩子相處中實在太多太多了。
因為認定我的心理事實=客觀事實,是正確且唯一的事實,所以,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要求孩子。
孩子做不到,那就是孩子出了問題。
比如磨蹭
大人已經(jīng)火急火燎的了,孩子卻磨磨蹭蹭,不慌不忙。
快點快點,我都這么著急了,你還磨磨蹭蹭的,故意和我作對 / 一點都不體諒我——這是大人的心理事實。
大人干嘛總是那么著急,我還想再玩一會兒 / 時間?我沒概念——這是孩子的心理事實。
怎么處理兩個不兼容的心理事實?——吼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