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而思語文 2018-01-15 16:04:41
貼福字貼年畫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壓歲錢
在古代過年的“錢年俗”中,“壓歲錢”是最重要的一種。壓歲錢又寫作“押歲錢”,還有“拜錢”、“歲錢”、“新年歲”、“分歲錢”、“守歲錢”等多種叫法。古人是這樣定義的:在過年時“贈小兒錢,曰壓歲錢”。
這種概念的“壓歲錢”,也是最為流行的說法。壓歲錢的產生與古人對錢幣功能的崇拜有直接關系,古人認為,凡錢都有“厭勝”功能,能辟邪趨吉,保健康平安,壓歲錢的民俗學功能,最初就是“厭勝”。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壓歲錢”中條稱:“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這個說法,反映的就是“壓歲錢”的本義。在同一詞條中,富察敦崇又稱,“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如何給小孩子壓歲錢?通常是小孩給長輩磕頭拜年后,長輩就會遞過準備好的壓歲錢。其實,清代最講究的是將錢用紅線串起來,放在孩子睡覺的房間。據(jù)清蔡云《吳歈百詠》記載,當年的杭州“除夜將睡,以錢置小兒女枕邊,名‘壓歲錢’。”
古人的壓歲錢一般給多少?肯定不是現(xiàn)在的“多多益善”,但也非“意思一下”就行。壓歲錢包含著長輩對孩子的祈望,所以準備壓歲錢時都要討個吉利,多“以百為數(shù)”,即壓歲錢一般一百文,既不多給也不少給,取“長命百歲”之意,故民間又稱壓歲錢為“百歲錢”。
“百歲錢”風俗在民國時仍很流行,民國二十六年《衢縣志》記載:過年時,“尊長選大錢數(shù)十枚分賜孫子,曰‘壓歲’。多至百文為度,亦曰‘百歲錢’。置之臥所,是為‘壓歲’。”老家在浙江紹興的周作人,在其《兒童雜事詩》中便曾回憶了小時候在故鄉(xiāng)得壓歲錢的情形:“昨夜新收壓歲錢,板方一百壓枕邊。”
燃爆竹 掛燈籠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中國的燈籠又統(tǒng)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祭祖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
我國部分地區(qū)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托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