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7-12-05 17:00:52
學生分別朗讀第三、四行: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并試著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學生歸納:后兩句寫的是詩人的感想(師板書:感想)
4、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lián)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5.學生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練讀并試說全詩意思
6、啟發(fā)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
7、找一找: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shù)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8、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師舉例說說如何運用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句并讓學生討論: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運用,說明什么哲理?(板書:哲理)
四、、按上面方法學習第二首《題西林壁》 ,重點內容如下:
1.知詩人,解詩題
。ㄒ唬 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tài)的廬山山水畫面。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身臨其境,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ǎ保⿴煟涸娙颂K軾站在廬山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 )
。2)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 ( 屏幕展示動態(tài)畫面《題西林壁》和朗誦)
采用多種形式的讀 。 (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ǘ 了解課文大意:
1、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tài)的廬山山水畫面。
師:登上廬山,詩人看到了什么?并指導看圖。
并解釋題目: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2、學生分別朗讀詩的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 、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 、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5 、討論句意: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6、指名說全詩意思
7、 想意境,悟詩情
。1)放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tài)的廬山山水畫面。 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2)引伸: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3)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
(是只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yōu)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五、學生小結:這兩首詩各有特色,而且前兩句都是寫景,后兩句都是寫詩人的感想。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都蘊含著一個深刻的哲理,使我們從中獲得啟示。
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
教學反思:
本課導入以讓學生先閉眼,一邊聽音樂一邊按老師的解說詞來想像,時不時會聽到大自然的聲音;再欣賞各種美麗的大自然畫面的過程進行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很快地身臨其境,能體會出詩人的心境,為往下學習古詩做了很好的鋪墊。另外,學每首詩時,都是以模擬動態(tài)畫面的方式來學習古詩,這樣使學生通過圖文并茂,能夠很自然的體會出詩中的大概意思并能很自然地愿意以各種方式反復讀誦,從中很容易領會詩的意境,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使學生很自然地去體會詩句中所說明的哲理,將知識化難為易,不需要教師更多的講解,使學生自己就能自讀、自悟、自學,很自然地就達到了本課的目的。值得說明的是:通過實踐,如果本節(jié)設計內容可安排兩課時更為合適,課堂效果會更好。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