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7-11-15 16:00:52
前不久聽到一位媽媽說:現(xiàn)在跟孩子聊天真累。昨天孩子要出去找別的小朋友玩,我讓她多穿一件衣服,孩子死活不穿。我跟他說不穿衣服就讓不出門,結果這孩子就跟我杠上了,一直哭鬧。我一生氣就沒理她,后來就一直沒有出門。
我們總是會遇到這種孩子鬧脾氣的情況。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完全是能夠避免的。
接著上面這個媽媽的問題看,我們設想兩種對比情形:
第一種情形,媽媽可以拿著衣服對孩子說:“為了不生病,多穿一件衣服吧!”處于叛逆期的孩子總是會拒絕。
第二種情形,媽媽說:“寶貝,穿上衣服,我們趕緊出門吧!”孩子一般都會很爽快地答應。
為什么兩種情形會有這么大的區(qū)別呢?主要是溝通方式不同。
孩子的思維是不可逆的
剛剛開始的時候,孩子的思維非常單純,然后會慢慢變復雜,但是他的思維,還是不可逆的。所謂不可逆,就像是你回他“你的姐姐是誰”,他知道。如果你問“你姐姐的弟弟是誰”,孩子一下子就想不明白。
第一種情景中,媽媽是在用自己的思維在表達:穿了衣服才能不生病。但是,孩子的思維不會倒推:哦,要多穿衣服,是為了不生病。相反,第二種情景中,媽媽說,穿衣服,我們就出門。孩子一想,似乎是正確的。
因此,爸爸媽媽經(jīng)常使用“一……就”的句式,就可以讓孩子懂得事件的邏輯順序,溝通起來也會更加省心。
少用復雜的因果推理句式,避免用“如果,就”,這些話會讓孩子難理解。
特別是要避免使用“你如果不,我就不”。就好比是:“你如果不聽話,我就不給你買玩具”、“你如果不把飯吃飯,糖果我就沒收了”。這種句式,讓孩子無從選擇,很容易導致溝通出現(xiàn)問題,而且總是帶有負面性的說辭,會讓孩子感覺自己被威脅,反而更加不會聽話。
我們的孩子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
孩子小的時候,判斷一切的標準非黑即白,到青春期之前一直都是這樣。
我一位朋友家的兒子正在讀小學二年級,他跟我說:他帶兒子看電影,兒子指著男主角問:他壞不壞?
電影里的人物一下子也難以分辨好壞,于是我這朋友就告訴兒子,暫時還看不出來,他兒子顯然對這個回答很不滿意。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又問:那現(xiàn)在,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聽到孩子又發(fā)問,他只能告訴孩子:他是好人。孩子聽到這個回答才表示滿意。對孩子來說,他們現(xiàn)在還沒有辦法理解,這個世界可以有東西既好又壞,既不好又不壞的。孩子的邏輯是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非黑即白。
在孩子的語言能力有了發(fā)展以后,孩子會頻繁使用“總是”、“決不”、“永遠”之類非常極端和決絕的詞,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簡單地思維邏輯。所以,跟孩子說話要說明白一些。如果你跟孩子說“不好說”、“都挺好”這樣模棱兩可的話會讓孩子無法聽懂。
叛逆期的孩子尤其不愛聽廢話
1-3歲,是孩子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坎。這些時候,孩子還在叛逆期。不是說孩子在胡鬧,只是他擁有自己的堅持。孩子得不到爸爸媽媽的注視后就會變得比較固執(zhí)。
1歲以前的孩子沒有語言能力,爸爸媽媽可以經(jīng)常跟孩子說一些道理,孩子會明白爸爸媽媽在跟自己說什么。而面對1-3歲的孩子,爸爸媽媽講話的時候就要明確一些。
第一,盡量少說:“我們現(xiàn)在出門好不好?”“這些詢問性的話,這種句子只會得到孩子挑釁的、否定的回答。
爸爸媽媽應該這樣說:少說不,多說可以選擇的東西,說話要簡潔明了。比如,不要反復啰嗦說:“你不能把鞋子放在這里那里”,而要這樣說:“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邊,鞋架上也可以。”
第二,要少進行道德說教。大人的一些道德標準不適用于孩子,孩子做錯事情以后不要上升到道德層面。如果拿過高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孩子肯定不能接受。
凡事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因為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是合理的
孩子是靠著皮膚和心靈的微妙的感覺在認識這個世界,想法跟我們不一樣。因此,孩子所有的情感和情緒,不論是怎樣的,都值得被尊重。爸爸媽媽要懂得尊重孩子,而不是嘲笑、冷漠或者粗暴阻攔。
孩子雖然現(xiàn)在還小,但是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如果孩子做出了破壞性行為,爸爸媽媽一定要教育孩子,讓孩子用一個合理的渠道來發(fā)泄自己的壞情緒。
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除了一少部分孩子(大概10%)因為自己的氣質(zhì)類型,脾氣會不太好,40%的孩子其實都屬于易養(yǎng)型。有時候其實是爸爸媽媽用錯了方法,然后覺得孩子和自己的期待有差距,自己覺得失望。
聽不聽話,先是孩子自己的事兒;立規(guī)矩前,先讓孩子知道
孩子3歲之后開始共情,孩子會明白別人的想法跟自己不一樣,慢慢地就會想要去和人溝通。同時,3歲以后,孩子希望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爸爸媽媽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呵護孩子社會化的最初嘗試。
爸爸媽媽帶孩子去購物,孩子就開始要買這個買那個,接著爸爸媽媽就會拒絕孩子,引起一場拉鋸戰(zhàn),最后對孩子冠之“無理取鬧”。
這種情況是可以避免的。其實,之前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商量好:今天你可以買一件東西。如果爸爸媽媽不提前說,孩子會以為自己想買什么就可以買。最后,父母覺得孩子胡鬧、不乖、不聽話。其實這里面是溝通出現(xiàn)了問題。
另外,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和孩子溝通。別看孩子小,一歲以內(nèi)的孩子會有各種情緒:一歲多的孩子就已經(jīng)懂得“記仇”;兩三歲的孩子會說謊,自尊心也會變得很強。因此,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和孩子進行溝通。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