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作者:@佚名 2017-10-18 21:35:17
幼教網(wǎng)整理了關于幼兒中外歷史《禮儀知識:錫伯族禮儀》,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錫伯族,是我國北部少數(shù)民族中較早從事農業(yè)生產的民族。清初,,錫伯族便開始種植水稻,清代文獻中稱為“錫伯米”。1766年部分西遷至察布查爾地區(qū),至19世紀初察布查爾渠修通,錫伯營八個牛錄擴墾耕地78700余畝。東北的錫伯族至清朝中后期,也以農業(yè)為主,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大麥、胡麻、油菜籽、谷子、葵花、煙草等。
在錫伯族生產活動中,牧副業(yè)也占一定的比例。農民大多蓄養(yǎng)馬、牛、羊等牲畜,不僅供自食自用,而且其蓄養(yǎng)規(guī)模也越來越擴大,出現(xiàn)了不少專業(yè)戶。錫伯族的副業(yè)主要有園藝、漁業(yè),還有少量狩獵業(yè)。園藝有蔬菜和果樹種植,也有榆木、楊樹等木材樹木種植。漁業(yè)是重要的副業(yè)生產之一。察布查爾地區(qū)的錫伯族,有在伊犁河捕魚的良好條件。
早在清代,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地的錫伯族均形成了村鎮(zhèn)。西遷的錫伯族在察布查爾渠鑿通后,便基本形成了現(xiàn)8個牛錄(亦稱嘎善)的聚落形式。牛錄既是經(jīng)濟單位,也是作戰(zhàn)單位。最初每個牛錄均圍以高大的圍墻,開東西南北四大門,有二三百戶不等。每戶庭院大小不等,少者二三畝,多者四五畝。庭院多呈南北長方形,四周植有各種樹木。庭院都用矮墻圍成,分南北兩院,南院多種果蔬,北院修棚圈、種樹木及谷物等。住房多為人字形土坯斜頂房或木架結構斜頂房,多南北向。臥室均起火炕,多是南西北“三環(huán)炕”。西屋多由長輩住,東屋則為晚輩起居,中間多為隔成過道的廚房。錫伯族歷來崇尚多世同堂,分家須由父母操辦蓋房另立門戶。
東北的錫伯族多食稻米、高粱和小米等,新疆的錫伯族則食小麥,其中發(fā)面餅是新疆錫伯族幾乎一日三餐之必備食品,稱“發(fā)拉哈額分”。
在歷史上主要從事游牧生產的錫伯族為便于騎馬射箭,男子多穿左右開衩的滾邊長袍,束粗腰帶,戴圓頂帽,穿長筒靴。辛亥革命后錫伯族服飾變化受漢、維吾爾等族影響較大。年輕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艷的連衣裙、裙子、襯衫和翻領、高領短大衣、靴子等。男青年喜穿西服、運動服、笳克衫、皮鞋等,只有八九十歲的男女老人偶爾穿長袍馬褂、禮帽、坤秋帽、繡花鞋。
錫伯族基本保持著一夫一妻、婦隨夫居的典型的父權制婚姻形態(tài)。個別無子嗣者招婿入贅。同姓不婚,但偶有姨表、舅表、姑表兄妹婚配情況。新中國成立后,新婚姻法在錫伯族社會得到全面貫徹,納妾、童養(yǎng)媳、指腹為婚等陋習逐步被杜絕。錫伯族與漢族等民族的族際婚姻日益增多。
錫伯族實行土葬。每一個哈拉(姓)和莫昆有各自的墓地。老人死后行洗禮,報喪時行跪禮。出殯選單日,忌申日和午后。吊喪期多為三日,多者五至七日不等。墓堆上插兩桿幡(一為紙幡,一為用紅布或紅綢制)。喪期內忌串門。祭奠期“四十九日”,遠親脫孝,直系親屬則需百日脫孝。薩滿、其它巫職人員和非正常死亡者火葬,未婚男女棺材不做底,而用蘆葦代之。幼兒死尸棄于野外任憑飛禽走獸噬食。
錫伯族有講究禮儀、尊老愛幼、熱情好客、崇尚整潔的傳統(tǒng)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不孝兒女、不贍養(yǎng)老人者,要受到社會的譴責。教師在社會上受到特別尊重,本民族諺語說“不尊重教師就是不尊重父母”。尊重客人被視為體現(xiàn)一個家庭或家族文明素質的重要方面。保持整潔、保護水源、在公眾場所保持外表形象是本民族自古延續(xù)的社會公德和個體德行方面的重要表現(xiàn)。禮儀禮節(jié)則被視為做人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對長輩應答和氣,久別重逢須行“打千”禮,逢重大節(jié)日、婚喪必行跪禮及磕頭禮。該傳統(tǒng)一直傳承至今。
錫伯族的節(jié)日有“新年”(元旦)、春節(jié)、五一節(jié)、國慶節(jié)等。春節(jié)多走親串門、祭祖及娛樂活動。農歷三月間的以魚為祭供品的“魚清明”、農歷七月間以瓜果為祭供品的“瓜清明”、“孫扎拜義車孫扎”(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歡度這些節(jié)日的方式,均以本民族的習俗方式進行祭奠、飲食和娛樂。民族化節(jié)日有“四一八”西遷節(jié)和正月十六“抹黑節(jié)”。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