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2 20:35:07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常規(guī)培養(yǎng)教案《幼兒文學傷口對幼兒的啟示》,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時針又指向二十一點整,媽媽手拿著那本“寶寶睡前故事“,孩子幫著翻到“金ji冠的公ji”那一頁,“媽,我們講這個故事好嗎?”媽媽搖了搖頭笑著說:“不是講過好幾遍了嗎?”當他們講到貓和畫眉鳥到山上砍柴時,狐貍來到公ji的窗臺下對著公ji說:“公ji呀公ji,你的腦袋油光光,你的胡須絲一樣,你把頭探出來,我給你吃顆小豆……”媽媽和著孩子大聲朗讀,鼻尖相碰,擊拍節(jié)奏,相會一笑,堅持到最后……類似以上的情形,觸動我回想在教育情景中孩子的無數次“重復”,孩子怎會對故事中gong同的敘事思路情有獨鐘,絲毫不感到乏味呢?從他們對文學作品的喜愛中可見一斑。傾聽的重復由于孩子在傾聽故事時,對文本重復有這樣的傾向,因此,我經常發(fā)現:他們往往會選擇以前聽過的故事,尤其是偏愛具有“重復敘事”特征的文本,在教育實踐中,諸如文學作品《蘿卜回來了》、《小豬蓋房子》、《三只蝴蝶》、《小熊請客》等,都采用了語言、動作、情節(jié)上的反復,以及敘述思路的重復,這些經典的重復激發(fā)了兒童對故事內容的津津樂道,他們愿意一而再,再而三的傾聽,并且百聽不厭。這正印證少兒文學作家劉曉東所描述的那樣“幼小兒童往往多次重復聽講同一童話,但這個童話對于他來說,每次都是新鮮的,每次都使他激動不已。”是的,孩子對故事情節(jié)的熟悉并沒有減弱他們對文本本身的吸引力,甚至由于這種熟悉使有些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有了特殊的要求,即別人必須用同樣的話語向他敘述同一故事,倘若變換詞句他都會提出異議,孩子真是作品的校對師呀。講述的重復午餐后的小歇,我們總是選擇安靜的手頭操作活動及播放孩子喜歡的動畫片,孩子總是提議:“老師,放我?guī)淼腄VD吧”,大家附合著,“放什么好呢?”“當然是《梨子小提琴》了”,我明白他們的“所指”,那碟片也不知放多少回了,可他們仍樂此不疲,我順應大家的要求,在旁邊開始操作運行程序,隨著機器讀碟的發(fā)展,只見全場全神貫注,屏幕象個大吸盤,把他們緊緊吸住,隨著故事的流程,憑借著聲、形、象的優(yōu)勢融合,孩子們全然進入境界,與播放器發(fā)出的聲音完全一致,語調語氣幾乎逼近原聲,當轉入下一個故事中,屏幕尚未出現名稱,大家便異口同聲地讀出《山里來的大老虎》,這也許是“重復”給孩子帶來的記憶效應,足以使他們對講述的無比樂趣,并能一句不漏地背下來,那么形象逼真讓我很十分驚訝。這個中午的小歇,孩子與機子互動講述了四個曾講述過無數次的故事,但最令孩子得樂要算是《皮皮鼠吃跳跳糖》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