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 2016-01-14 19:44:15
似乎一旦做了父母,你便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哲學家。你學著將曾經(jīng)內(nèi)心高遠的自己,變魔法般地在一堆屎盆尿布中試圖培育出孩子蓮花般潔白的未來。
孩子這種愛的托付,容易讓父母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境況:你本來對空氣質(zhì)量從來不關心,現(xiàn)在醒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查污染指數(shù);孩子快上幼兒園了,你擔心他(她)被人家的孩子欺負,擔心老師對他(她)不夠好;孩子成為小學生了,你擔心學校的教育方式太老套,孩子被管得太嚴;等到他(她)上中學了,你琢磨著要不要把孩子送出國留學……
我和我的同事陳曉,隨著各自的孩子的成長,對于教育這個話題開始著迷。陳曉是一個瘦小的川妹子,她給我的印象是從不在意生活中的細節(jié),內(nèi)心氣象很大,卻因為兒子的出生,性格中附著了一種纖細敏銳的情感。我也是個神經(jīng)大條的人,女兒出生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多了一種與世界連接的方式,也多了一根丈量人生的標尺。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個脆弱的人,卻因為對孩子的愛憐,性格不再像以往那樣剛硬了。
我們?nèi)松性?jīng)懵懵懂懂、跌跌撞撞、被激勵或被否定的過往,在自己親身經(jīng)歷時并不以為意,可是想到懷里弱小的生命也將面對人生起伏,不禁會對周遭的環(huán)境升起一絲警惕,甚至自己都難以察覺的敵意:
我的孩子會過得好嗎?社會會接納他(她)嗎?別人會像我一樣去對待他(她)嗎?我們考慮得越多,就越是發(fā)現(xiàn)成長的不可確定性,焦慮不可避免地浮現(xiàn)。
在我們因為寫這本書而訪問了一些父母之后,我們更是發(fā)現(xiàn),教育焦慮癥在中國如此普遍。太多的父母,就像慌慌張張的小螞蟻一樣,背負著比自己體重還要大幾倍的焦慮。中國當下社會生活的重重壓力,使得家長們?nèi)狈Π踩。一味付出的中國式父母,又總認為孩子必須接受自己所有愛的托付。隨著現(xiàn)在中產(chǎn)階層大量崛起,當父母們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jīng)定型時,不少人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能往上再沖刺一個社會階層。中國很多的公共政策中,個體能發(fā)言的空間小。比較而言,教育既是一件大事,又是每個家長自己可以選擇的事情。一個人對社會序中國式父母的焦慮圈套的表達和映射,如果在某些方面被堵住了,就會把更多精力和熱情投入到“缺口”上,目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充當了這個“缺口”。
我所在的《三聯(lián)生活周刊》曾經(jīng)做了幾個有關教育的封面報道,其中一個主題是《育兒焦慮癥》,一個是《非主流成長》,一個是《別人的教育》。這些報道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家長們被我們戳中了痛點。焦慮的養(yǎng)育中,越來越多的人在尋求背離傳統(tǒng)的方式,也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在關注西方的教育方式。可是在對每一條新的教育方式的探尋中,家長們又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新問題。
今天,當我和陳曉專門寫這本書來討論教育問題時,我們既是家長中的一員,又希望能以記者的角度,超脫于身為母親的角色,來觀望一下:這幾年中國父母的教育理念為何受到如此大的沖擊?中國傳統(tǒng)學校的教育模式出問題了嗎?西方的教育真的優(yōu)于我們嗎?家庭教育對孩子有多么重要,我們父母能做些什么嗎?當父母過于焦慮時,需要改變的是孩子還是父母?一些父母幾乎將所有的注意力只是投射在孩子身上,疏于經(jīng)營夫妻間的情感,孩子的教育應該在家庭生活中居于何位呢?在一位叫段明輝的朋友介紹下,我們?yōu)閷戇@本書采訪了20個左右的家庭,幾乎所有家庭都是媽媽在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操心。她們絕大部分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家境優(yōu)越,多數(shù)同時也是優(yōu)秀的職業(yè)女性。她們把自己稱為“幸運的對生活有選擇權的人”,這種選擇包括對孩子教育方式的選擇,她們可以選擇去國外生活或是留在國內(nèi),讓孩子讀公立學;蚴菄H學校。她們代表了中國已經(jīng)崛起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對于教育的不滿、迷茫、探索、反思與總結。不少家庭對于中國陳舊的學校教育感到不滿,可是一旦脫離既定的公立學校系統(tǒng),她們又在良莠不齊的國際學校與留學機構之間徘徊。這正如一位媽媽形容自己的感受,“公立學校好比一輛超載的公共汽車,雖然破舊不堪,可是它有明確的路線和目的地,能夠把絕大多數(shù)人送達終點。讓孩子上國際學;蚴侨ズM饬魧W,好比另辟蹊徑,你一旦離開了公立教育的懷抱,就會離這條主流道路越走越遠,壓力會越來越大,好比獨自去探險”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