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網(wǎng)
全國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幼教 > 幼升小 > 教育新聞 > 正文

看到中英教育差異,就不會有“差評”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2015-08-13 13:26:44

說兩句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拍了一部紀錄片,邀請5名中國中學老師進行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結果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被中國老師“訓哭”,引起輿論熱議。我們如何看待中國“支教”教師與英國學生的“遭遇戰(zhàn)”?如何面對中外教育差異引發(fā)的觀念震蕩?

英國人為什么要開展“中國式教學實驗”?

在多數(shù)國人看來,西方教育整體領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中國基礎教育是否比西方扎實,卻一直在國內乃至國際都存在爭論。隨著中國教育的發(fā)展,特別是上海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PISA)中歷年來的優(yōu)異表現(xiàn),正在刷新人們對中國教育的認識。

2014年2月,英國教育和兒童事務部副部長莉茲·特魯斯女士率領英國教育代表團專程到中國“取經”;9月,英國71名優(yōu)秀數(shù)學老師來到上海進行了為期兩周的交流活動;11月,上海的29名教師也被派到英國,在一些小學駐校三周……前不久還有媒體傳出英國學生將用中國教材的驚爆消息。毫不夸張地說,中學教育已經成為英國當下的公共話題,而本屆英國政府所力求突破的重點就是數(shù)學和科學教育。卡梅倫認為,提高英國人的數(shù)學能力,將會給英國的經濟帶來競爭力,提高個人就業(yè)的機會。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4年下半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啟動攝制名為“中國化的英國學校”系列紀錄片,通過比較、學習、借鑒中國基礎教育的理念、教學方法與課堂模式,為英國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8月6日,BBC新聞發(fā)言人通過電子郵件告訴記者,制作該紀錄片的初衷是想展示中英教育方式的不同。“多年以來,一些東亞國家在核心課程的國際排名中打敗英國,我們試圖借此探索中國的教育方法中是否有一些可以遷移到英國課堂上。”此外,“節(jié)目不僅探索中英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的不同,還觸及更深的文化層面。”

對于BBC“找出中英教育之間的不同,并真實還原孩子們對中式教育的反應”的聲明,不少人表示質疑:有人認為該紀錄片的剪輯和文案反映了BBC對中國式教育不太贊成的預設立場,如在紀錄片開頭所配上的旁白:“中國式的教育,以絕對的權威,絕對的紀律和慘無人道的競爭而聞名……這跟英式教育簡直相差巨大。”當事者鄒海連老師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BBC報道的內容和真實的情況并不相符,“事實上沒有媒體采訪過我們,我覺得可能是BBC為了商業(yè)宣傳刊登的一些言論。”對于中國式教育“移植”到英國的效果,英國輿論褒貶不一

8月4日,歷任《泰晤士報》和《倫敦晚旗報》總編的特約專欄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在英國《衛(wèi)報》刊登評論文章《中國學校是考試工廠,為何英國卻要效仿?》,以犀利的言辭質疑中國的教育方式,稱中國學校是“考試工廠”,斥責中國教育只是擅長制造機器人。在BBC官方論壇里,也有人直言“中國老師應該學會尊重本地學生。你不能當面對他們說他們不如中國學生,這是很粗魯?shù)!如果你不尊重學生,如何教他們學會尊重?”


然而,也不乏力挺中國老師的英國網(wǎng)友,一位網(wǎng)名叫諾卡的英國網(wǎng)友在社交網(wǎng)站表示“他們(中國老師)是對的,英國老師沒有老師的樣子,學生沒有學生的樣子,英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這條留言獲得了4600多個“贊”。另一位在倫敦的網(wǎng)友則略帶幽默地留言道:“這些學生應該在有客人來訪時表現(xiàn)得更好一些,校長為學生開脫是個很大的問題。我自己也是個老師。”


也有網(wǎng)友中肯地表示兩種教育模式有探討的空間,“真心認為英國學生應該從中國老師那里學會集中注意力。雖然我不是填鴨教育的支持者,但我覺得在背誦知識點、記憶公式和怎樣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上面,這兩種教育模式之中是有可以探討的空間的。我已經64歲了,但回憶我的學生時代,我們上課提問也需要先舉手,不能總聊天玩鬧,也得專心學習。”


根據(jù)一次“實驗”評判中西教育的高低優(yōu)劣是否靠譜?


“中國老師罵哭英國學生”的消息一傳出,就迅速登上各大門戶網(wǎng)站的顯著位置,引發(fā)輿論的高度關注。部分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大肆制造噱頭,紛紛以《中國教師赴英教學被指“麻木和無趣”》、《中國教師赴英教學“水土不服”》、《英國引進5位中國老師,然后他們被英國學生逼瘋了》之類的“驚悚”標題進行宣傳……受此誤導,公眾也呈現(xiàn)了兩種對立的片面認識:或為英國頂級中學學生的“糟糕”表現(xiàn)而“歡欣鼓舞”,嘲弄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也有今天!或者借機嚴厲抨擊質疑“中國式教學”,認為應該完全淘汰。


隨著輿情的發(fā)酵,媒體紛紛跟進深入報道!侗本┣嗄陥蟆钒l(fā)布了“當事老師回應稱媒體報道與真實情況不符”的消息。《錢江晚報》則以《“中國教師訓哭英國學生”是真的嗎?讓赴英支教的杭外老師告訴你》一文,引用“中國實驗班”的班主任、杭外80后數(shù)學老師鄒海連之前的采訪細節(jié)內容,揭示了真相:除了原味復制中國式教學和追求個性與自由的英國學生課堂紀律的確讓老師有些頭痛是真的之外,其它所謂“英國學生都很懶散不努力”、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中國教師訓哭英國學生”之類的說法統(tǒng)統(tǒng)都是浮云。而且,師生之間還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臨走時還收到許多祝?ㄆ,師生告別的場面相當溫馨感人,和預告片里的師生關系,完全是兩碼事……


隨著真相的展露,公眾對事件的認識也逐漸趨于理性,意識到通過一場并不“靠譜”的教育實驗來爭論中西教育的高低優(yōu)劣并不具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基本上回歸到客觀審視中西教育差異,探尋交流互補之路的正確方向上。


面對中西教育差異,比高低、爭輸贏毫無現(xiàn)實意義,交流互補才是正道。
哲學大師康德說:在留給人類的所有問題中,教育是最大、最難的一個。一場并不嚴謹?shù)慕逃母镏砸l(fā)公眾的強烈興趣和持續(xù)探討,其背后的深層次因素正是人們對教育的深切關注,而這種關注中隱藏著深深的不滿甚至是否定與批判。“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居安思危才能推動教育不斷前行。更何況,現(xiàn)行的教育模式的確存在著諸如應試化、束縛個性等問題,而這在強調紀律與統(tǒng)一的中國教師與崇尚個性化、人性化、多元化的英國“熊孩子”的教育遭遇中,更是得以“戲劇化”地展露無遺。


客觀地說,對于現(xiàn)行教育分數(shù)至上的僵化模式,國人并不缺乏深刻認識,只是由于諸多因素限制,一直未能有效突破改變,甚至呈現(xiàn)局部性的愈演愈烈趨勢。對此,鳳凰網(wǎng)刊載的《中國式教育:監(jiān)獄戰(zhàn)爭、技術趕死與精神絕經》一文就作了深痛剴陳,雖然有失偏頗,卻發(fā)人深省。作者認為中國教育模式已經將學校改造成監(jiān)獄,去除了教育的道德和生活的欲望,服從分數(shù)指標的技術規(guī)訓,對教育知識進行工藝復制,對學生進行產品加工。同時,技術進化論讓接受教育的應試學生時刻處于提速狀態(tài),提速的狂熱讓學習的加速度反過來對自身進行暴力統(tǒng)治。這種刪除自身的教育模式必然造就虛假的人格,也遠離真理與自由。絕對的功利使得教育背離了原本的目的,絕對的灌輸導致知識的固化,排除和拒絕了知識創(chuàng)造和精神發(fā)展的可能性。


結語 圍繞這場教育改革的喧囂雖然很快就會過去,但其所暴露出來的中國教育模式問題卻值得我們正視。拋開沒有現(xiàn)實意義的中西教育高下之爭,如何借鑒吸收英國教育中對學生多元化培養(yǎng)的優(yōu)點,切實提升國內基礎教育的品質,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幼教網(wǎng)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熱點專題

  • 幼兒園教學課件:奇特的建筑
  • 幼兒教學課件:小魚的夢
  • 河頭幼兒園“幫水寶寶搬家”

[幼兒園英語課件]幼兒園英語課件:認識時間

[幼兒園英語課件]幼兒園英語課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資訊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擇校

幼升小指導

學區(qū)房

幼升小真題

重點小學

上海小學

廣州小學

深圳小學

成都小學

武漢小學

南京小學

北京一類幼兒園

海淀區(qū)幼兒園

西城區(qū)幼兒園

東城區(qū)幼兒園

朝陽區(qū)幼兒園

其他區(qū)幼兒園

幼兒園資訊

教師園地

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教案

教學論文

幼兒園課件

幼兒園教師心得

幼兒園評語

少兒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園必讀

潛能開發(fā)

藝術培養(yǎng)

家庭教育

兒童樂園

科普知識

圖書推薦

睡前故事

成語故事

童話故事

唐詩宋詞

孕育指南

時尚媽咪

健康寶貝

美食廚房

趣味數(shù)學

健康飲食

專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