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2015-08-03 10:36:20
真相一:無條件接納孩子并不是指“我的孩子是最棒的”,而是指“我的孩子就是這樣的”。
當我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我也會不自覺地有一種“我的孩子是最棒的”思想。因為——孩子是我和先生的“愛情結晶”,是我們“精心培育”的結果,只要是有點“自信”的家長,都會認為“我的孩子是最棒的”。
但是,漸漸地,我就發(fā)覺這個思想是不合理的。在當今條件下,誰家的孩子不是“愛情結晶”?誰家的孩子不是“精心培育”的結果?你的孩子是最棒的,那別人的孩子呢?難道大家都是“屈居”你家孩子之后嗎?
自從小寶出生后,“我的孩子是最棒的”這個論斷愈發(fā)被我認為是不合理的。我認為,這個論斷的真實作用只是鼓勵對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的家長重新燃起對孩子的信心。父母對孩子的稱贊也少用“你是最棒的”,而是要說:“你在媽媽心里是最棒的”“你今天這么做,你真棒!
“最棒”前面要有限定的范圍,不能讓孩子覺得唯我最棒。“真棒”前面也要有具體的行為,不能讓孩子沒做什么就虛得稱贊。
無條件接納孩子的真實意思并不是一廂情愿地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而是要客觀地認識到孩子的個性特點,及與其他孩子的差異,接納孩子的不足,接納孩子的缺點,接納孩子不完美的地方。
真相二:愛和自由并不是指“及時關注和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而是指“及時與孩子的情緒和想法有鏈接”
曾經(jīng)有許多人在大呼:“一定要及時關注和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孩子只有滿足了,才會付出”。因為孩子多可愛啊,多純真啊,孩子的需求怎么能不滿足呢。事實上,我現(xiàn)在明白了,被“愛和自由”觀念擊中的家長很多都是童年缺愛的,或者童年時期不是父母親自養(yǎng)育,或者父母對自己的要求過于嚴格,內(nèi)心缺少精神關愛,因此對于愛和自由有一種強烈的需求,并把這種強烈的需求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認為孩子需要得到絕對的愛和自由。
想當年,我也曾一度這么做過,因為我也是一個童年時被要求較多的。但是,我漸漸地發(fā)現(xiàn),關注和滿足孩子太多,孩子反而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當你因客觀原因不能關注和滿足時,孩子的“情緒”就來了。要注意,這個情緒特別加了引號,是因為這個“情緒”其實可以不產(chǎn)生,而關注和滿足太多的孩子卻產(chǎn)生了。
同樣的摔倒,大女兒小時候摔倒時輕哭一聲,我就會很敏感,有時候會立刻去扶她。后來,我也發(fā)現(xiàn),有幾次她摔倒了并不疼,別人也去扶她了。但她會哭著說:“我只要媽媽扶。”哪怕我正在做其他事情一時走不開,這也可能成為她痛哭的理由。
當小女兒摔倒而哭的時候,我不再敏感。有時候,即使我手上沒有事情做,我也按兵不動。結果我觀察到,有時候,哭了一會的小女兒會東看西看周圍有沒有人,如果有人,她會尋求其他人的幫助;如果沒人,她會自己爬起來,然后擦擦眼淚,繼續(xù)玩去了。
可見,愛和自由的真諦是父母把孩子當成人格平等的人,給孩子最大范圍的自由。盡可能讓孩子自由地探索、自由地游戲、自由地工作、自由地思考、自由地作選擇。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讓孩子“自由”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所以,需要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自己去體驗的生活,自己去承擔的痛苦,也要讓孩子自己去經(jīng)歷,只有這樣,孩子才有離開父母的真正自由。
真相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并不是指“孩子有問題時不用有所作為”,而是提“孩子有問題時,思想上不等待,行為上不強迫,情緒上不焦慮”
許多父母遇到孩子有問題時,就會焦慮,從而影響自己的情緒,進而影響與孩子相處時的質(zhì)量。所以,有人提出了“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但是,這并不是指對于孩子的問題不用作為。當然,如果把作為理解成行為上的作為也許是正確。但是,在心理支持上,家長絕對需要有所作為。
心理上的支持是指:當孩子有問題時,家長不焦慮,不把自己的情緒傳染給孩子,即使孩子有焦慮,家長要學會調(diào)適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差異,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沒有觀察到的一些問題,從而引導孩子全面看待自我與問題。
真相四:為孩子的成長負責并不是指“家長要放棄自我去教育孩子”,而是指“家長要不斷地成長自我,由自我的成長帶動孩子的成長”
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說,孩子的成長應該家長負責,而不是老師負責,是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其他人只不過是孩子生命長成過程當中的一個過客而已。
所以,越來越多的媽媽在選擇全職帶孩子,我也曾經(jīng)全職帶大女兒3年,才去創(chuàng)辦太陽花繪本館。我覺得靜心陪伴孩子3年還是很有收獲的。因為前3年是孩子自我意識成長的關鍵期,是孩子解除與媽媽精神共生狀態(tài)的關鍵期。只有前3年的安全感培育得較好,后面孩子才會更加自由地離開父母去探索屬于自己的人生。小寶出生時,我的繪本館剛經(jīng)營一年,不可能放棄,于是只能選擇放棄大力發(fā)展繪本館,維持繪本館,兼顧小寶的策略。事實初步顯現(xiàn),小寶的發(fā)展并不比當年姐姐的發(fā)展差。今年暑假,在小寶1歲半時,我籌備了兒童之家,這樣不僅可以兼顧小寶,而且有了一個更好的兒童交往環(huán)境,當然,我自己也有了事業(yè)發(fā)展的新起點,而這些是用金錢無法購買來的。
有些媽媽只聽到媽媽親自帶孩子很好,卻不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結果卻讓自己成了孩子發(fā)展的拌腳石。有些媽媽在全職多年后很難再進入職場,于是乎被動地選擇呆在家里,并把全職的原因一味地推到孩子身上,這會更加嚴重地傷害孩子的心理。
事實上,作為媽媽必須意識到,孩子最需要媽媽的僅僅是前3年,3歲后,孩子的同伴交往需求增加,孩子更需要一個榜樣和人生導師,而不是一個監(jiān)督者,一個包辦者。所以,作為媽媽及時退出孩子的視線,讓其他人進入孩子的視線非常重要。
因此,發(fā)展和完善自己,讓自己不斷地成長是每一位父母必須修煉的。只有自己發(fā)展好了,才有可能以更好的心態(tài)和狀態(tài)去陪伴孩子。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