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摩比思維館 2014-09-19 00:00:00
小孩很會念書,總能輕易把沒興趣的東西念到畢業(yè),甚至念到博士。
“流浪博士”
會念書小孩看似選擇最多,但也最容易錯過生涯選擇的黃金時間。
《西 游記》第二回,孫悟空在菩提祖師門下學習,學會了七十二般變化、觔斗云,明明已一身武藝,卻只想待在師門,每天「無拘無束,自在逍遙此——長生之美」。一 日表演娛興節(jié)目給同學看,被師父痛罵一頓,才被逐出。妙的是,孫悟空知道自己必須強迫畢業(yè)時,還哭道:「師父教我往哪里去?」
近幾年,高等學府廣設研究所,滿街多出許多博士生。有些當然是有志向?qū)W,但也有不少只是搞不清楚自己除了讀書還能做什么。這種人念博士,遲遲不進入社會,心態(tài)就很像孫悟空:「師父教我往哪里去?」
為何念到博士才去賣雞排?
華人一向崇拜高學歷,也認為多讀書不是壞事。然而,也許是臺灣產(chǎn)業(yè)一直沒有升級,也許是學校教學脫離產(chǎn)業(yè)需求,不管為何,高不成低不就的“流浪博士”已成為這幾年的新興現(xiàn)象。像最近,又有「政大博士生賣雞排」的新聞引起討論。
郭臺銘說,這人待在學校念那么多年,國家是補貼很多錢的,他念到博士卻選擇從事國高中學歷就能勝任的炸雞排,造成資源浪費,應該課「教育資源浪費稅」。這稅換一種說法,就是「學無所用稅」。
一般說來,學無所用的納稅能力應該不如學以致用才對,可這種稅大大違反量能課稅原則,因此絕不可行。但郭董的確說中許多人心聲:如果賣雞排,為何不早點去賣,干么要念到博士班?
如果這位博士生念的是人類學、哲學等冷門科系,去賣雞排還可以讓人理解。偏偏他大學念的是法律,研究所念的是保險,乍聽都是路無限寬廣的領(lǐng)域。就業(yè)市場再怎么糟,法律與保險領(lǐng)域應該都有職缺吧。
他去賣雞排,擺明就是不愿從事法律或保險相關(guān)工作。要問這種人為什么浪費教育資源,其實應該改問另一個問題:既然對法律沒興趣,干么念到大學畢業(yè)?既然對保險沒興趣,為什么念完碩士,還念到博士班?
在大家心目中,會念書的小孩最不需要擔心。大家卻都忽略一點:小孩如果很會念書,往往怎么沒興趣的學科都很會念,因此反而比一般人更容易浪費時間去專攻不適才不適性的學科。他們總能輕易念到畢業(yè),然后在畢業(yè)后付出職業(yè)與志趣不合的終身代價。例如明明怕見血,也討厭腐味藥味,卻去學醫(yī),只因為醫(yī)學系分數(shù)最高。
會念書小孩令人擔心的還有另一點,就是他在學校實在如魚得水,如果有機會待在學校,會一直想待下去。孫悟空若不是在師門里備受肯定,也不會哭著問「師父教我往哪里去」了。這種小孩對學校的留戀,是郭臺銘那種功課平平的學生從沒感受過的。
持平說,會念書小孩遲遲不愿進入社會,可能不只是膽識不足,也是太有自知之明。許多會念書的年輕人進入職場后都有點失落,變得比誰都懷念學校生活。美國作家克恩(WalterKirn)曾在二零零九年出版一本回憶錄《迷失在精英主義》,寫他自小家境不如人,很自卑,一路走來都憑著考高分、拿獎狀肯定自我存在價值。
普林斯敦大學英文系畢業(yè),進入社會再無第一名可拿,偏偏他對賺大錢又沒興趣,從此失去人生目標,載浮載沉多年才終于找到方向。他在書中回想剛出校門那些年的痛苦,不禁質(zhì)疑當年為分數(shù)念書到底算不算有學到東西,因此這本書的副標是《第一名學生的九流教育》。
當我讀到,雞排博士生從小念資優(yōu)班,高中念建中,說自己“以前都是念書,老實說只會念書”時,不禁有點傷感。他一定是太會念書,才會把沒興趣的東西念到博士班吧。對保險沒興趣,又想做保險學教授,可見真的很喜歡學校。這就讓我想到克恩的故事了。
會念書的小孩應該受到獎勵,這點一向沒人質(zhì)疑?硕鞯墓适聟s告訴我們,這種獎勵可能會有礙自我探索。鮑許(RandyPausch)《最后的演講》曾說,當年進不了麻省理工學院,才有機會自問:「我所追求的東西,我到底多想要?」學業(yè)一帆風順者卻往往要等到年紀一大把,才會想到這個問題。
太會念書,反而錯過選擇
雞排博士生若在二十年前,他很容易找到中小學老師的工作;若在十年前,他也不必放棄教授夢。他會在學校待那么久,其實背后有高等教育過度擴張的時代背景。
只是,性格即命運,天賦也是命運。會念書小孩看似選擇最多,卻可能比別人更需要做出生涯選擇,偏偏會念書這種天賦又最會害人錯過選擇的黃金時間。這個殘忍事實,是所有會念書的小孩及其父母都應該警惕的。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