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晚報 2011-08-16 16:42:04
離新學年開學僅剩半個月了。近期本報暑期熱線接到不少小學新生家長來電,他們揪心和焦慮的“幼小銜接”問題,除了孩子能不能適應集體生活、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興趣,還有諸如一年級到底要學哪些知識、孩子能不能跟上教學進度等“細節(jié)”。對此,本報采訪了幾位富有教學經(jīng)驗的老師。
語文:第一學期353個生字
要學好一年級語文,學前突擊訓練識字或者拼音是否是唯一出路?閘北實驗小學教導主任陳江燕堅定地投下反對票:“關(guān)注孩子是否能保持學習興趣,比關(guān)注他學了多少知識點,更有用!”
26篇課文 拼音只是打基礎(chǔ)
陳江燕介紹,一年級上學期語文教材會出現(xiàn)353個生字。在開學初的學習準備期里,以誦讀一些簡單的兒歌為主,此后的一個月左右以讀兒歌、識字、學拼音為主。第一學期共有26篇課文,每一篇課文要求孩子會讀并且描紅的生字在4個之內(nèi)。隨后三個單元則由童話類的短文組成,字數(shù)控制在一兩百字左右,由 3-4個小節(jié)組成,生字則在10個以內(nèi)。
雖然拼音集中在一個月內(nèi)學習,但這只是打下基礎(chǔ),一二年級所有課文都有拼音注釋,不斷幫助學生鞏固提高。按照市教委規(guī)定,對拼音學習的驗收放在二年級下學期,孩子即使一開始發(fā)音不準、使用不夠熟練,家長也完全不必著急。
認字有方 學兒歌循序漸進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小朋友容易記住象形字,但遇到一些比較抽象的字,或者幾個形近字放在一起,孩子往往就搞不清楚了。
“千萬不能填鴨式教育,會適得其反。”陳江燕透露,編兒歌、講故事是老師們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形象思維最為敏感。例如,讓孩子認識“拉”,老師會說:“看,小朋友們?nèi)肆⒄,把手舉起來,手拉手”;讓孩子了解“果”的筆順是應該先寫“日”再寫“木”,老師會為孩子描述一個美麗的畫面,“看,太陽照在大樹上,把果子催熟了”。
提高興趣 暫時落后別過慮
身為語文老師,陳江燕卻沒在學前刻意教兒子認字和拼音。一年下來,這個“零基礎(chǔ)”的孩子不僅沒有掉隊,學得還頗有興致,這讓她很欣慰。她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jīng)驗——
認認路牌,找找商品標識,潛移默化中能幫孩子積累一定的生字量。
當孩子因為詞匯量限制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愿時,家長別嫌他啰嗦,認真傾聽后,用規(guī)范的語言幫他把句子說完整,問問孩子,“你是想表達這個意思嗎?”
和老師保持溝通,不僅關(guān)注孩子認了多少字,更應問問老師,“我的孩子上課興奮嗎?專注嗎?”只要孩子上課聚精會神,即使他基礎(chǔ)暫時落后,也請對他充滿信心。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