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2010-09-20 13:23:53
◎家事論壇
個性評論1:親子之愛不該被成本核算所否定
“孩奴”,代表著一種令人憂慮的傾向。它說明,有人開始為要不要為人父母而猶豫不決。它甚至能說明,在一個長久以來將親子之情視作基石的社會里,生兒育女頭一次在大范圍內被認為是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幸福。
我們承認,養(yǎng)育孩子的成本正在變得高昂,但這并不足以成為將孩子視作負擔的理由。生活成本,尤其是城市生活的成本,讓許多人感到壓力,這些壓力無可避免地影響到生兒育女。這種壓力是現(xiàn)實存在的,然而,養(yǎng)育后代從來不只是一個經濟命題,它包含親情之美、倫理之常。
“孩奴”這個稱呼,叫我們心存不安。這種不安,源于我們對民生艱難的體味———如果面對撫育后代這樣基本的選擇,社會成員也被迫精打細算而猶豫不決,這說明這種艱難已經到了某種必須正視的程度。
我們希望那些恐懼成為“孩奴”的人,靜下心來進行一次深思熟慮,而不是放任自己隨波逐流。我們希望對“孩奴”的恐懼早日平息,這既需要靠整個社會系統(tǒng)盡快地良性化發(fā)展,也需要已為人父母或將為人父母者,以更良性的心態(tài),體會生育和養(yǎng)育后代的美妙。
個性評論2:“孩奴”是對80后的又一次誣蔑
一個“80后”寫道:難道我們連對孩子的責任都承擔不起了?“上有老、下有小”,哪個時代的人不要承擔?怎么到了80后就成了“孩奴”了呢?作為一個多子女的家庭,雖然當時各方面的條件都不如現(xiàn)在,可我的父母從來沒有覺得我們是負擔、是累贅。不可否認,房子問題和孩子問題讓我們覺得有點“沉重”,有時候,肩膀覺得疼,心里覺得苦。我們也希望能“輕松”一點。但是我們決不是“奴隸”。我們創(chuàng)造的是自己的生活。馬上就要進入老年社會了,養(yǎng)老的問題也逐漸地顯現(xiàn),難道還要再創(chuàng)造一個“父母奴”?真是不像話和荒唐。
再回到80后孩奴的問題上,相對于父輩甚至70后,我們有了更多的生理知識和教育知識?梢詾樗麄兲峁└玫慕逃,為孩子成長提供一個更為寬松和民主的成長環(huán)境。在孩子從孕育到成材的整個過程中,我們能以更加“互動”的方式完成。這將是我們和孩子共同創(chuàng)造的美好時光。不要說自己是孩子的奴隸。說句不客氣的話,如果有人覺得自己是“孩奴”,當初何必要生。“80后孩奴”是對80后的又一次誣蔑!
◎專家支招
心理攻略:
要不要做“孩奴”,因人而異
養(yǎng)育子女,一定要做好準備,不管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在要不要成為“孩奴”這個問題上要因人而異,如果這個家庭在收入、房子等方面都做好了準備,孩子出生了,即使當“孩奴”也沒什么。但如果兩方面都還沒做好準備,生下小孩肯定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
有一些準媽媽在產前容易產生抑郁的情緒,身邊的家人一定要及時地進行開導。也建議一些有工作的準媽媽,沒必要過早地停下工作在家待產。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桂英表示,對于在是否生育問題上有猶豫的夫妻而言,他們都覺得:如果生,那就要好好養(yǎng)。正因為一定要好好養(yǎng),所以才會有顧慮,怕讓下一代受苦。而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得靠政府。由政府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完善的公共服務。
理財攻略:
80后如何擺脫“孩奴”命運
專家認為,“孩奴”要減負,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要有科學的育兒觀念,另一方面要及早樹立理財意識。
在要孩子之前就應有計劃地專門做一些儲蓄,不論數(shù)目多少,都要考慮生孩子的手術費用、孩子出生后的基本開支、休產假帶來的家庭收入縮減等因素,這樣能有效避免寶寶降臨帶來的過分經濟緊張。
另外,為了保障家庭本金的安全性相對較強,對于沒有投資技巧和要求省心的家長選擇基金定投要好些。基金定投不僅是抵御通貨膨脹的最佳投資工具,而且能開源節(jié)流,強迫儲蓄,用小額資金也能積累頗豐的財富。
孩子出生后就應該議購買保險。0-6歲這個年齡段最容易發(fā)生一些小意外,給孩子準備一份意外醫(yī)療險是非常必要的。7-12歲時,教育基金、醫(yī)療保障一個都不能少。由于年齡偏大,購買兒童保險相對保費較貴,投保時可以選擇具有現(xiàn)金返還功能的保險。12歲以后,則需要培養(yǎng)孩子的理財習慣。一方面可以選擇現(xiàn)金返還類的壽險解決教育基金的問題,一方面也可選擇儲蓄養(yǎng)老類的保險提前投資孩子的未來。
孩子保險應遵守幾個原則:第一,費用不宜太高,交保費的時間不宜過長;第二,投保要早,孩子年齡越小保費相對越便宜,尤其當子女成年后,很多少兒險都附加了一些功能,當交費期滿,可以直接轉換成其他壽險產品;第三,有條件的話,增加購買附加保費豁免,一旦家長因特殊原因而無力支付保費,保單還能繼續(xù)生效。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