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形式的呀呀學語
加拿大和美國科學家選擇了兩組幼兒進行觀察研究。其中一組幼兒的父母嚴重失聰,只能用手語交流,另一組幼兒的父母聽力正常。對兩組自身沒有任何聽力障礙的幼兒進行跟蹤觀察的結(jié)果表明:父母失聰?shù)囊唤M幼兒與另一組幼兒相比,除普通的手勢之外還會做出一組特征截然不同的手勢,頻率較為緩慢但富有節(jié)奏感。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手勢是寶寶表達自身需求的方式之一,是另一種形式的呀呀學語。這一發(fā)現(xiàn)同時表明,幼兒對于語音和手勢等不同的交流方式都非常敏感,這正是他們獲得語言能力的關(guān)鍵所在,與交流的方式?jīng)]有必然聯(lián)系。在正常的環(huán)境里,幼兒會呀呀學語,逐漸學會說話。如果他們面對一個以手勢傳情達意的無聲世界,他們就會以稚嫩的手勢步入學習說話的進程。
國外寶寶的如廁訓練
如廁訓練向來是令媽咪頭痛的事情之一。那么國外的如廁訓練情況如何呢?
美國兒科專家堅決反對強制訓練寶寶大小便,對尿床的寶寶進行體罰和羞辱。他們認為5歲的寶寶尿床是正,F(xiàn)象,批評則會增加寶寶的壓力。他們還認為訓練寶寶大小便要保護寶寶好奇愛學習的天性,用多種辦法正面鼓勵。比如寶寶尿濕以后可以過一會兒再給他換衣服、尿布,通過這種方式讓他體驗尿濕以后的感受。美國媽媽一般在寶寶2歲或更大些時借助商家推出的全套訓練用具,如漂亮的音樂便盆、傳感尿片、卡通畫冊和對父母進行指導的小冊子等開始快樂的如廁訓練,90%的寶寶在4-4.5歲學會如廁。
日本媽媽一般在寶寶2歲以后訓練如廁,他們認為強制寶寶學習如廁會讓寶寶心理緊張,將來甚至可能導致各種心理疾病,因此,日本媽媽沒有為寶寶把尿的習慣。如果寶寶尿在地板上,媽媽也不會責罵,而是細致地擦給寶寶看,讓寶寶自己體會他這樣做會給媽媽增添許多麻煩。
澳大利亞媽媽認為給寶寶把尿的姿勢違反自然規(guī)律,看上去很痛苦,自由大小便是嬰兒成長階段??也只有這一階段才能擁有人生樂事,實在不該剝奪。等寶寶長到兩三歲,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和自控能力,能通過語言和大人交流了,就可以慢慢地摘去尿布。即便寶寶到了五六歲仍然尿床,大人也不會將它看成多么嚴重的事,當然寶寶也不會因此受到羞辱和責罵。
期望效應讓寶寶更聰明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設(shè)計完成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然后告訴A組的飼養(yǎng)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告訴B組的飼養(yǎng)員他那一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后,教授對兩組老鼠進行測試,結(jié)果驚奇地發(fā)現(xiàn)A組的老鼠最先走出迷宮并找到食物,它們看起來確實比B組的老鼠聰明很多。
羅森塔爾教授受老鼠實驗啟發(fā),又到一所學校進行實驗。他在某個班級走了一圈,然后在學生名單上隨便圈了幾個名字,告訴老師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有發(fā)展前途。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學校。奇跡發(fā)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竟然真的成為班上的佼佼者。羅森塔爾教授據(jù)此推斷利用這種期望效應可以給寶寶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寶寶變得更加聰明或者讓寶寶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寶寶性格特征可能延續(xù)終生
早在1980年,卡斯比教授就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測試。受測試幼兒都被問到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根據(jù)面試結(jié)果,這些幼兒被劃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型。其中充滿自信型幼兒占28%,良好適應型幼兒占40%,沉默寡言型幼兒占8%,坐立不安型幼兒占10%,自我約束型幼兒占14%。當這些孩子長到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并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他們成年后的性格基本沒有改變。
卡斯比據(jù)此認為,寶寶性格特征在3歲之前已經(jīng)基本定型,雖然在以后成長過程中有一些改變,但這種變化似乎不太明顯?ㄋ贡冉淌谝虼顺h父母和幼兒園老師務(wù)必認真對待3歲以內(nèi)寶寶的所作所為。不過,他也承認,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變的情況的確存在,這取決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寶寶將來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如果能在寶寶3歲之前通過教育給寶寶施加影響,那么寶寶未來的發(fā)展走向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粘人不是壞習慣
0-1歲半的寶寶多半會對父母產(chǎn)生依戀感。如果到了這一年齡的寶寶還沒有對家人產(chǎn)生依戀感的話,將來就有可能養(yǎng)成很難與人溝通的怪異性格,從而給未來的生活蒙上陰影。目前,因為工作或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多數(shù)父母已經(jīng)沒有條件全天候養(yǎng)育、照顧寶寶。請保姆或者老人來照料寶寶的生活起居已經(jīng)成為一個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由于寶寶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大大減少,寶寶和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也日漸疏遠。很多父母不僅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反而因為自己生了個不會粘人的好寶寶而暗自得意。殊不知,嬰幼兒和母親之間溫暖、親密、連續(xù)不斷的關(guān)系??適度的依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粘人現(xiàn)象)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實上,適度的依戀有助于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提高自信心,而不是像有的父母理解的那樣,認為寶寶粘人是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缺點。
育兒專家認為,低幼兒粘人不僅不是壞習慣,相反,適當?shù)卣橙诉可以幫助寶寶掌握與人溝通和交流的技巧。如果在嬰幼兒時期,寶寶沒有對父母產(chǎn)生適度的依戀,將來就可能很難與他人溝通,甚至可能影響他今后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因此,父母最好不要為了省事而將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扔給保姆或老人,而應該自己帶。
日本家庭的廚房游戲
日本人認為家務(wù)絕非婆婆媽媽的事,也絕非瑣碎、難登大雅之堂的事。做家務(wù)是一門需要從小培養(yǎng)、學習的生活藝術(shù),也是一項比游泳更均衡的運動。通過做家務(wù),寶寶在敲敲、打打、揉揉、拉拉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各種不同而豐富的情緒體驗,這種經(jīng)歷能夠使他們對自己所擁有的能力更加自信。
目前,日本幼教界、媒體、社會學家、烹飪學校及兒童產(chǎn)品廠商都在大力鼓吹做家務(wù)事對寶寶和家庭的好處。比如,書店熱銷的書籍是“兒童料理食譜”;百貨公司家電部門當紅的是“兒童專用廚具”;電視臺正在叫座的節(jié)目是NHK的“兒童烹飪”。在各界的推動下,“兒童烹飪”和“廚房育兒”成了日本家庭一項時髦的休閑活動。媽媽們通常會仔細地去閱讀有關(guān)廚房育兒的書籍,或者到幼兒園開辦的“烹飪實習”課堂見習,在寶寶1歲之后就開始讓他體驗廚房游戲的樂趣。比如寶寶洗碗實際更多的是在玩水,但這正是寶寶熟悉家務(wù)并且愛上做家務(wù)的必經(jīng)途徑之一。
(編輯: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