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0-01-25 10:22:39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德國的哈克教授認為,從幼兒回到小學,不僅是學習環(huán)境的轉(zhuǎn)換,也包括教師、朋友、行為規(guī)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變化。根據(jù)觀察和研究,處于幼兒園和小學銜接階段的孩子,通常面臨著下列六個方面發(fā)生變化的問題:
1.師生關系的變化。
孩子入學后,就要離開像媽媽一樣的幼兒園教師,而去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教師.在幼兒園,老師對孩子生活照顧比較多,比方說:穿衣、吃飯、喝水、上廁所等等,老師像父母般地照顧孩子,并參加到孩子們的各項活動之中.師生關系形成了和諧、親密、融洽的心理氛圍,使得幼兒園老師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成為一種親情關系,在孩子眼里,老師就像媽媽,孩子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甚至家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都樂意與老師講。另外,幼兒園的學習活動對孩子的要求比較簡單,寬松,它注重的是能力、情感的培養(yǎng),不需要大量的寫呀、抄呀,孩子的學習活動非常輕松、愉快.而進入小學就不一樣了,從老師到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期望值非常高,這就使孩子有了一定的壓力和負擔。小學老師由于要完成教學任務,她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對學生生活關心的機會較少,老師與學生的交往,主要在課堂上,師生個別接觸的時間很少,新入學的孩子就可能會感到這種新的師生關系有些不能接受,甚至感到生疏和壓抑.
2.課堂教學的變化。
小學中正規(guī)的課堂教學方式與幼兒園的自由游戲、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學習方式有較大區(qū)別,在幼兒園,粗淺的知識技能傳授貫穿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教學具有直觀性、綜合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游戲是幼兒園教育的主要活動方式,提倡的是在玩中學,學中玩,即使是正規(guī)的課堂教學,也是以孩子為主體,尊重孩子的意愿和興趣去安排豐富有趣的活動方式,而小學以書面語言為主,強調(diào)文化知識的系統(tǒng)教育和讀、寫、算等基本技能訓練,課間休息和游戲時間很短,孩子面臨的是每天上午三節(jié)課,下午三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而且由于小學教育要求的知識性、系統(tǒng)性比較強,所以大多是以老師的講解為主,除了老師的講解,孩子還必須完成一定量的作業(yè).
3.行為規(guī)范的變化。
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在小學不再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后,必須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融入集體,他們以往的感性將漸漸被理性和規(guī)則所控制.在幼兒園,孩子有許多自選活動的時間和權利,而到了小學,學生的自選活動就很少,大部分時間必須服從統(tǒng)一的要求.
4.人際關系的變化。
孩子入小學后與在幼兒園朝夕相處的同伴分離,來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這就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并為班級所認同.
5.家長和老師期望值的變化。
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家長和老師主要考慮的是孩子的營養(yǎng)、心理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孩子在幼兒園吃好,玩好,學習好,與同伴相處好,我們所期望的是孩子活潑,快樂,健康。而一旦孩子入了小學,家長和教師的期望值就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對孩子給予新的期望和壓力,為了學習而減少了孩子游戲、看電視的時間等。家教誤區(qū):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過度的保護,帶來孩子的無能.過分的溺愛,帶來孩子的無情.過多的干涉,帶來孩子的無奈.過多的指責,帶來孩子的無措
6.學習環(huán)境的交化。
幼兒期的自由、活潑、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轉(zhuǎn)換成為分科學習、有作業(yè)、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如果孩子不能很快適應,那么就很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學習障礙.因此,解決好這些問題,是做好幼小銜接的關鍵。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