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的加大,會中文已經成為一種生存能力了。”為了孩子有個更好的前程,有眼光的父母都會送孩子去學中文。過去曾有些華人父母,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融入國外主流社會,有意切斷孩子與中文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澳大利亞華僑李雪說:“現(xiàn)在不會再有人這么做了,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都在學中文,更何況華僑華人后代呢!”
“我叫李怡依,怡然自得的怡,依依不舍的依。”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讓你很難將眼前這個清秀的女孩和“香蕉人”、“ABC”(Australia Born Chinese )這樣的字眼聯(lián)系起來,但轉而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語又分明顯示著她與一般中國女孩的不同。
今年剛滿13歲的李怡依在家里排行第二,一兄一妹與她一樣,生在澳大利亞長在澳大利亞,是地地道道的“ABC”。
“其實我們平時在家都說四川話,要是一不小心說了句英文,爸爸就會用四川話教訓我們。”怡依吐吐舌頭,調皮的望向坐在一旁的父親。父親李雪是四川人,早年畢業(yè)于重慶大學,1986年赴澳之后,先后在幾所大學任教。2000年到昆士蘭大學任教后,便全家定居在昆士蘭州首府布里斯班。
“孩子們平時上學讀書,已經有很好的英文環(huán)境了。所以在家里,我們就要營造一個純中文的環(huán)境。”為了讓幾個孩子學好中文,李雪夫婦可謂用心良苦。他們不但讓孩子們通過網絡視頻電話經常與國內親友用中文交流,更請人安裝了衛(wèi)星天線,接收中國幾十個頻道的電視節(jié)目。
“我最愛看的節(jié)目是湖南衛(wèi)視的‘快樂大本營’,還喜歡和爸爸媽媽一起看中文電視劇,下面的字幕可以讓我學到很多中文字。”怡依說。
去年,怡依的一篇英文詩歌獲得澳大利亞青少年文學比賽的三等獎,幾乎同時,她的中文詩歌作品《小黃鶯》也發(fā)表在本地一家中文報紙上。很多人贊嘆她出色的語言能力,可以同時駕馭中文和英文,怡依卻很是謙虛,“因為從小跟家人講中文,所以對我來說,學中文的過程其實都是很自然的,唯一覺得困難的是有些漢字筆畫太多,常常忘了怎么寫。”說到這,小姑娘略顯羞澀。
李雪說,其實開始時讓幾個孩子學中文、講中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孩子們在澳大利亞長大,接受的教育和所持的觀念幾乎與本地人無異,年紀尚幼的他們并不能了解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的真正價值。“于是我們就給他們講故事,像‘草船借箭’啊,‘此地無銀三百兩’啊,在故事里慢慢地向他們灌輸中國的文化價值體系。孩子們喜歡聽故事,慢慢就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興趣了。”
幾乎每隔一年,李雪都會帶孩子回中國探親旅游。“他們普通話和四川話都很地道,完全不會被當做‘ABC’。”言及此處,李雪略顯得意。
李雪被朋友推舉做了兩年中文學校的義務校長。說起兩年的校長經歷,李雪感慨頗深。“兩年中,見證了中文學校的規(guī)模從小變大并逐步走向正規(guī)的過程。就拿教材來講,我們用的是大使館提供的免費中文教材,內容很豐富,涉及到歷史、地理和古典文化等各個方面。但起初完全是中文版,有些中文基礎差些的孩子就會比較吃力,F(xiàn)在的教材添加了很多英文注釋,幫助孩子們更輕松地理解和學習。”
此外,學校充分利用資源,和當地華人團體一起經常組織一些作文比賽,或是史地文化知識競賽來增加華人子弟學習中文的積極性。
李雪說,現(xiàn)在在他認識的澳大利亞華人家庭的孩子中,幾乎百分之百都在上中文學校。“如若遇到不會講中文的華人小孩,不光家長覺得臉上無光,周圍人也會覺得不可思議。”問及原因,李雪思索片刻說道:“很多人將第二代移民稱為‘香蕉人’,長著中國人的黃色面孔,內心情感和行為方式卻已經完全西化了。有的時候,這的確是不可避免的。”
他說,我們希望孩子們能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能用一種更加開放的觀點和態(tài)度去看待東西方文化和體制的不同。畢竟語言不只是語言,更代表著深藏其后的思維方式和文化體系。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