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2009-12-14 22:15:44
如此,在幫助孩子練習拍球之余,也給了他們拍球的熱情和動力。
這個案例中,教師的出發(fā)點是很好的,對于沒有達標的孩子采取了個別化的指導。但是,這么做真的有必要嗎?我們該拿什么來衡量孩子的發(fā)展水平?那一系列由我們成人制定的指標真的適用于每一個孩子嗎?
如這位教師所言,每個孩子的能力發(fā)展都存在著差異性,因此我們要尊重個性、因材施教。所謂尊重個性、因材施教,是說我們的教育應該根據每個孩子的能力結構、發(fā)展水平的差異給予他最需要和最合適的教育。試想:當別的孩子都沉浸在快樂的游戲中時,這些受到老師“特別照顧”的孩子將作何感想。這樣的情景或許已經在孩子們稚嫩的心靈上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我是個差學生,而學習是個沉重的負擔。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藏,就越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面對孩子間的差異,我們應持一種理解的態(tài)度,并寓教育于無痕之處。這就是教育者的寬容和智慧。針對案例中的情況,教師完全可以在平時的幼兒園活動中,看似不經意地請這幾位孩子來和自己一起玩拍球,或者請他們來一場比賽。如此,在幫助孩子練習拍球之余,也給了他們拍球的熱情和動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