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11-17 15:02:14
導讀:要縮小男女兩性的心理差異乃至社會性差異,只有通過不斷提高男女兩性的心理品質水平,使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具備兩性中的優(yōu)秀心理特質,才能真正最終實現(xiàn)這一目標。這也是提高人類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增進社會文明,促進社會進步舉足輕重的措施之一。尤其在對形成人的性別角色有關鍵性影響的幼兒教育階段,更是如此。
幼兒教育應當培養(yǎng)個性健康發(fā)展的人。性別差異心理學和性度心理學通過分析男性和女性身上的積極特質,以及具備不同特質的人的情況,發(fā)現(xiàn)同時具有這些積極特質的人心理更健康,能更好地在愛好、行為、習慣、學習、就業(yè)等方面適應環(huán)境。兩性化人格的人是個性健康發(fā)展的新模式。承擔幼兒教育教學的教師應以此研究結論為依據(jù),在工作實踐中,通過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調控和對幼兒的教育與影響,真正培養(yǎng)出新一代符合社會需要的人。
兩性化人格是一個人身上同時具備較強的肯定性男性特質和肯定性女性特質的人格類型。具有這種人格的人表現(xiàn)為既獨立又合作,既敏感又豁達,既果斷又沉穩(wěn),既自信又謹慎,既熱情又成熟。這種人格類型的人心理健康,水平高,工作勝任能力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適應性。具有兩性化人格的人在多種指標上優(yōu)于男性化人格的人或女性化人格的人。無區(qū)分度人格的人即男女性度皆低的人最不理想。這就推翻了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男人應更像個男人,女人應更像個女人。
兩性化人格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價值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它可以糾正一些不準確的觀點,使人們產(chǎn)生科學正確的認識,即幼兒園教師女性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不一定導致全體幼兒女性化;二是它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培養(yǎng)、塑造幼兒健全人格的理論依據(jù)。以下分別論述之。
幼兒由于性別角色尚未成型,教育理論界和實際工作者都非常重視幼兒的性別角色形成問題,比如,幼兒教師男女比例失調導致女性教師一統(tǒng)天下這一現(xiàn)象成為熱門問題之一;一些幼兒師范學校在改革中嘗試招收男性學生;在個別地方一部分男性幼兒教師上崗工作。對此,電視、報刊頻頻予以報道。一些專業(yè)期刊也每每有論文闡述女幼師的缺點和男幼師的優(yōu)點。人們普遍的觀點是:女幼師在幼兒園占絕對多數(shù)不利于幼兒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它會導致幼兒的“女性化”。問題是,單純以生理方面的性別差異來評估和預測教師的教育影響是否有失偏頗?性度心理學認為,人的性度是不以性別而定的。例如,思本斯通過大量調查得出結論,①男性32%的人、女性27%的人屬于兩性化人格,男性34%的人屬于男性化人格,女性32%的人屬于女性化人格。日本學者大井晴策的研究結果是,②高中生中男性具有男性傾向的占49.5%,中性的占22.3%,具有女性傾向的占28.2%;女性中有41.4%的人具有女性傾向,22.3%的人為中性,36.3%的人有男性傾向。到大學階段,男女兩性的男性性度都有所提高,更多人呈現(xiàn)中性和男性傾向。即性度隨學歷而變化。由此可見,并非凡男性便具有男性化人格,凡女性便具有女性化人格。人們擔心女幼師一統(tǒng)天下會帶來不利影響,其立論的前提便是“凡女性教師皆為女性化人格”。這實質上是錯誤的,違背事實的。即便是考慮到我國幼兒教師學歷較其它國家低,因而女性教師中兩性化人格和男性化人格的人比例要低一些這一狀況,仍不應杞人憂天。一方面,我們應把致力于“增加男教師的”呼吁和論證,轉向尋求優(yōu)化幼兒教師人格,并力求找到科學途徑,使教師的人格結構更有利于對孩子的培養(yǎng)和教育。另一方面,還應認識到,教師的教育是一個主動積極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他所掌握的知識和自身能力,運用教育技巧,科學培養(yǎng)幼兒的個性品質。一個女性化人格的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培育幼兒非女性化的人格。何況女性化人格的教師本身就帶有一些男性人格特質。在有關輿論倡導男性進入幼兒園工作時,人們是否考慮到這些樂意去幼兒園工作的人是男性化人格的人還是女性化人格的人或是兩性化人格的人,或者其它人格的人?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將優(yōu)秀的男女兩性人格特質賦予幼兒,而不在于由男或女當幼師。忽視教師主動性和幼兒主動性是不恰當?shù)。況且幼兒人格形成還受許多其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在教育實踐中,幼兒教師應首先獲得科學準確的兩性心理特質與人格之間關系的知識,消除性別角色刻板觀念對自己的束縛,從改造自身的心理特質入手,盡可能使自己成為具備兩性化人格的人。其次,對幼兒讀物、教材中男、女兩性角色人物作出合理的解釋。眾多讀物、教材中的角色人物男性多女性少,男女兩性角色在讀物中幾乎100%地扮演著傳統(tǒng)角色,即男性充分具備男性心理特質,如勇敢大膽,進取冒險,自信,支配,善于競爭;女性充分具備女性心理特質,如溫和、敏感,精細耐心等。對此,不應片面地引導幼兒“對號入座”,而應通過分析指導,使他們學習主人公身上的全部優(yōu)點,不宜過早過快使他們產(chǎn)生性別角色定型。第三,在教學教育活動中對男女幼兒除非必要,盡可能一致對待。如幼兒教師對玩具的分配、對游戲的組織,應避免經(jīng)常按性別安排角色、分配玩具。在對幼兒行為實行強化時應肯定他們表現(xiàn)出的所有積極特質,如鼓勵女孩勇敢大膽又耐心細致,教育男孩愛整潔是文明進步的標志,以此矯正人們慣常的女孩應文靜克制,男孩粗野無關緊要的觀點。第四,減輕社會對幼兒角色定型的影響,創(chuàng)設健康的幼兒園亞文化環(huán)境,延緩幼兒性別角色定型的時間。在幼兒從無知到有知發(fā)展過程中,他們會大量地模仿同性成人的行為。隨著年齡增長,他們會感受到越來越重的來自成人和同伴對性別角色評價和要求形成的社會壓力。如人們會嘲笑男孩子哭鼻子為“不像個男子漢”,管束女孩子爬樹上墻的“野小子”行為。這便阻礙了在他們身上形成情感細膩或勇敢的心理品質。當男孩子細膩的情感流露經(jīng)常被忽視或被壓抑時,他所形成的可能是粗心、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等不良心理品質,而女孩子大膽的行為被指責和限制時,她所形成的可能是自卑和焦慮等不良心理品質。因此,教育工作者既要為幼兒解除來自校外的社會文化壓力,又要使幼兒園成為男女幼兒個性健康和諧發(fā)展的樂園。
綜上所述,成功的幼兒教育應當培養(yǎng)具有兩性化人格這種理想人格的人。按成人世俗的標準對男孩和女孩分別提出不同的性別角色要求,會造成孩子在個性發(fā)展方面的片面性。要縮小男女兩性的心理差異乃至社會性差異,只有通過不斷提高男女兩性的心理品質水平,使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具備兩性中的優(yōu)秀心理特質,才能真正最終實現(xiàn)這一目標。這也是提高人類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增進社會文明,促進社會進步舉足輕重的措施之一。尤其在對形成人的性別角色有關鍵性影響的幼兒教育階段,更是如此。
[1]方俊明:性別差異與兩性化人格,《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1996年
[2]葉一舵編:《男女生的學習心理差異》,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38~39頁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