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17 14:11:32
導讀:藝術美是一種只能通過自我才能感受的重要品質。教師指導的重點是幫助兒童克服學習活動上的種種障礙,獲得心理上戰(zhàn)勝困難后的滿足感。"因而,教師在指導時必須注意把對象形象化,使之具有新的感染魅力,以明確主題意識,重要的是讓孩子體驗到對表現的自信和完成的喜悅等自我感受。
一、前瞻
兒童美術是兒童身體發(fā)展水平、知覺能力、情感態(tài)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經驗的自然產物。盡管兒童美術具有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等為成人所喜歡的特征,但兒童美術畢竟是兒童發(fā)展過程的一種表征和產物,因而只能算是一種"階段性"成果。根據美國世界幼兒教育協會兒童研究會麥卡德教授的關于兒童繪畫發(fā)展階段的劃分研究:小學高年級學生處在繪畫"寫實期",這是兒童繪畫發(fā)展的最高階段,他們已經開始注意了透視、明暗、結構等方面,并追求一定的審美性,但兒童美術向以寫實為表征的成人美術發(fā)展史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這一階段教師教學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學生將來在美術方面的發(fā)展。
繪畫"寫實期"一般出現于小學高年級,這一階段繪畫具有了兩種傾向:一是素質較好并受到良好訓練的學生,寫實眼光和技巧飛速發(fā)展,其繪畫朝向成人寫實繪畫的面貌發(fā)展,另一方面是多數學生由于其他學科任務的重壓或興趣的轉移,筆下所描繪的形象仍停留在寫實的初期水平,比如,畫人仍是一個長方形上長出個頭和四肢。
以人為中心,按照兒童生長的客觀實際組織教學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F代美術教育同樣必須以兒童的主體性現狀和特點為依據,發(fā)揮兒童的主體性。具體來說,美術教育的完整表述是以教育為手段,向學生傳授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發(fā)展和傳播美術文化;以美術為媒介,通過美術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能力,發(fā)展智力和創(chuàng)造性。
但當今的美術教學,由于部分美術老師片面地理解了美術教學目標,認為美術教學要重在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如果講究技法就會束縛學生的手腳,因此,在教育上形成一種不良的發(fā)展,誤區(qū)有二:一、認識上片面理解了培養(yǎng)目標。對那些"天真無邪"的作品,無論年齡大小,一律倍加贊賞,甚至到高年級仍疏于技法的指導,久而久之,學生的技法觀念就漸趨淡薄。也有的人受眾多兒童畫大賽的沖擊和影響,看到許多歪歪斜斜、天真無邪的作品屢得金獎。也就把教學重點放在與獲獎作品類似的形式上,因此,下意識積極引導學生搞所謂"稚拙美"的"杰作"。二、方法上缺少基本技法的指導。兒童作畫,一開始都是憑印象的,低年級學生往往會運用象征性的主觀形象來表現他們最關心的問題。這意味著他們創(chuàng)造出的形象并不是依照大人所看到的一幢房子或一棵大樹的客觀形象來描繪的。他們會用一種自己的"語言"、一種特殊的符號來代表房子、大樹和其他難以真實地再現的東西。兒童的這種圖示化繪畫表現方式,從幼兒園始逐漸成熟起來,中年級的學生在繪畫表現方面則產生了寫實的傾向,逐步改變了天真、大膽、稚拙的畫法,向逼真、具體、實感的繪畫模式靠攏。這一階段,應供給學生一些必須掌握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法。但現階段的美術教育,往往沒有把握這一重要時機,疏于技法的傳授,給學生進入高年級以后,留下了一時難以彌補的缺陷甚至空白,不少學生從原來喜歡畫畫,到害怕畫畫,甚至厭惡畫畫,即使是在低幼兒時繪畫得優(yōu)的學生,同樣會產生這種情況,學生由于缺少了向高一級繪畫攀登的階梯,只好長期處于低幼化的涂鴉水平。
心理學告訴我們:如果過分地遷就于兒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不積極引導兒童心理向前發(fā)展是錯誤的,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兒童向高一級年齡階段過渡。但怎樣重視技法教學?重視哪些技法教學?完全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來進行,并通過技法教學來促進學生對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的感受,并培養(yǎng)其高尚的審美情操。
創(chuàng)造力的完整內涵應包括藝術技巧和藝術靈感兩方面,而且兩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關系,單獨地強調某一方面都會影響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在美術教育界大力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造靈感,重提在學生繪畫"寫實期"加強技法教育,并不是矯枉過正,走到以前我國教育界過于片面強調技法的老路上去,而是讓美術技巧的訓練與藝術靈感的挖掘之間達到一種更協調的狀態(tài)。
二、實踐
1、通過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寫實水平
觀察是繪畫的第一步,沒有觀察就沒有繪畫。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本身就是發(fā)展智力的重要一環(huán),有助于對各種復雜事物的觀察和思考。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是兒童記憶最敏感的時期,這一時期應選擇有效的方法和內容,使這部分"寫實期"的學生朝良性軌道發(fā)展。
小學中年級的繪畫內容,一般是孩子們看見的和想象的事物。但是,兒童對觀察對象所產生的理解是膚淺的。大致上他們只專注于對象引人注目的地方,一開始就只對局部發(fā)生興趣,而沒有把握對象的整體,只注意對象的細部,不能看出對象各部分相互間的有機聯系。但是,對孩子來說,他們只有這樣才能自由地表現,如孩子筆下的大頭娃娃就是這種情況。根據這一年齡段的兒童心理特征,教師的正確引導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兒童的天性,因勢利導,以便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又要通過教學來達到提高兒童對物象的認識能力和表現能力,具體做法是教學中加強寫生和速寫的訓練,指導中必須幫助孩子把握物體的形體,抓住感覺,理解物體大小、前后重疊的關系等等。此外,雖然提倡孩子透過純樸天真的眼光來描繪,但仍然要考慮到孩子們心智發(fā)展是不平衡的,有必要進行個別指導。例如,有的孩子認為繪畫是有一定的描繪順序的,畫人物從頭畫起,為了避免這類公式化的表現模式,可以指導學生改變繪畫的方法,把想要描繪的的東西從中心畫起,如畫人也可以從手、從腳開始畫。
2、通過臨摹教學,促使學生形成各種技巧
當今美術教育界,存在這樣一種觀念:即將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與技巧的傳授完全對立起來,仿佛一傳授技術,就會壓抑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也有的人認為:兒童技巧的發(fā)展是自然而然的地形成的。顯然,這二種觀念都是不正確的。任何發(fā)展都必須在借鑒與吸收的基礎上進行,技能的發(fā)展也不例外。在這一過程中,臨摹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所有的美術創(chuàng)作,學生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模仿對象。兒童一般都具有模仿的天性,他們總是模仿大人的動作、方法,并通過模仿獲得的動作和方法來表現自然和自己的想法及情感。兒童的這種天性為美術的臨摹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達o芬奇宣稱:"能模仿者即能創(chuàng)造"。正確理解和運用臨摹這一教學手段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教師在運用這一手段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范作要合適。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性別的兒童對美術作品的興趣有很大的區(qū)別。如:男同學喜歡戰(zhàn)爭、冒險等題材,而女同學則喜歡卡通、仕女等題材。因而,范作選擇的基本要求是適合學生的興趣和特點,同時還要考慮范作本身的典型性和質量,盡可能選擇有共性的作品,而且最好是名家之作。
2)、方法要恰當。臨摹教學時教師要盡可能將作品的特點向學生加以分析、說明,特別是要將作品的空間性信息轉化成時間性信息,讓學生了解作品形成的程序。
當然,兒童美術創(chuàng)作中,臨摹始終不是目的,要避免為臨摹而臨摹的現象,而是讓學生掌握一種方法,并形成創(chuàng)新的基礎。
三、讓學生自我體現表現的喜悅
美國著名美術教育家維克多o恩菲德認為:"從長遠看,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實際上比對任何特殊藝術風格的欣賞更重要。藝術美是一種只能通過自我才能感受的重要品質。教師指導的重點是幫助兒童克服學習活動上的種種障礙,獲得心理上戰(zhàn)勝困難后的滿足感。"因而,教師在指導時必須注意把對象形象化,使之具有新的感染魅力,以明確主題意識,重要的是讓孩子體驗到對表現的自信和完成的喜悅等自我感受。指導技巧有二:一是"氣可鼓不可泄",日本美術教育家青柳三郎也曾認為:指導"著重于開拓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把具有個性的、獨創(chuàng)性的表現視為追求的目標。"因而,對于新穎的、具有個性的作品給予稱贊,顯然是必要的。指導上應提倡每一件作品都有別于其他作品,在表現形式上不模仿他人。一直處在不斷變化中的孩子,往往是在大家不絕的贊揚聲中,干出成果來的。二是讓學生體驗新鮮、充滿力量的喜悅。例如:經常變化使用的工具、材料和繪畫的表現方式,會增加孩子們的興趣,畫種的改變,表現方式的改變,甚至于紙張的大小、形狀的變化,都會讓兒童體會到新鮮的喜悅。
四、體會
根據以上實踐,有以下幾點體會:
1、我們反對教師向學生強行灌輸一些一般性的獨立的技巧。但對處在繪畫"寫實期"的學生,應較好地加以引導,適當滲透一些技能的傳授,同時,技能的傳授應適應學生的個性,并應由學生聯系具體的表現目標自發(fā)地選擇和發(fā)展。這樣做,也使學生在充滿興趣的狀態(tài)下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技法。
2、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個性、興趣以及學生的實際水平,盡可能多地提供模仿對象,以便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技法,使帶有隨機性、偶然性,或者說盲目性的模仿行為成為教師指導下的模仿,成為有意識、有選擇的模仿。
3、要正確處理好藝術技巧與藝術靈感之間的關系。教師應做的是:在靈感階段,創(chuàng)設一種無拘無束的氣氛,啟發(fā)誘導,提供多種選擇性,將學生引入創(chuàng)造之城;在實施階段,要幫助學生選擇適當的表現方式和技法,指導學生掌握技法要領,并幫助他們克服技法運用中的困難。
4、通過以上實踐,學生個性健康活潑,素質全面發(fā)展,寫實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對美術的興趣日趨濃厚。
5、在進行繪畫"寫實期"教學的研究實踐過程中,借鑒和參考了若干研究成果,并在具體的實踐中作了嘗試,但實踐的可靠性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